王汶石是山西人,但他的家鄉萬榮縣地處晉南,隔黃河與陝西相望,晉南的生活習慣與關中幾乎別無二致,不僅地形地貌相同,就連那碗碗腔、迷糊腔也全然一樣。王汶石在家鄉僅僅度過了少年到青年的有限時光,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陝西度過的,抗日戰爭期間在西安求學,在關中西府蘇軾開東湖的鳳翔競存中學讀書,以進步學生在黨組織的引導下進入邊區,入了西北文藝工作團,和石魯、聞捷、蘇一平、戴臨風一起在解放戰爭如火如荼的歲月裏轉戰奔波於陝北的山塬間,解放後又到了渭南農村兼縣委書記,深入生活。自從1939年進入邊區,此後的一生,他再也沒有離開陝西,在陝西戰鬥生活工作,在陝西成就了他的文學事業,寫出那許多具有濃鬱關中農村風俗、情趣的,讓一代人賞心悅目的短篇小說,如《風雪之夜》、《大木匠》、《沙灘上》等,被譽為中國的契訶夫,茅盾先生讚為“帶著微笑看生活的作家”。所以,從文學創作的真實意義上講,王汶石是屬於陝西的,屬於渭河農村的,屬於陝西黃土地的。如果前麵的稱謂可以成立,他與杜鵬程、柳青應該算作陝西黃土地文學的第一代核心領導人物。這一代也還有魏鋼焰、王宗元、胡征、餘念、毛琦等等。
粉碎“四人幫”,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陝西的文學迎來了大發展和新的繁榮期,這期間可以說,新人輩出,新星燦爛。路遙、賈平凹、陳忠實、鄒誌安、郭京夫、王蓬、蔣金彥、李天芳、曉雷、莫伸、李鳳傑、趙熙、李佩芝、葉廣芩、程海、峭石、沙石等,也還包括在陝北插隊的北京知青梅紹靜、高紅十等等。這其中小說家,幾乎是清一色的陝西人。這些中青年作家中,路遙是陝北娃,賈平凹、京夫、王蓬是陝南娃,陳忠實、鄒誌安、蔣金彥、李鳳傑是關中娃。雖然莫伸老家河北,但他是寶雞生,寶雞長,仍然可以算作陝西人。由於改革開放後,思想的解放,經濟的發展,學術的活躍,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這一代作家幾乎是從陝西的三大塊土地上蓬蓬勃勃地成長了起來。這些文學新苗是在陝西的山山水水中伸枝吐葉生長起來,如果說此前陝西文壇隻是幾株參天大樹,那麼,這時的陝西文學,成長了一片幼林,一片綠盈盈、翠汪汪的林!當然,在他們之後,又有許許多多的陝西文學新人出現,既有濃厚的鄉土情,又有強烈的時代感;既是陝西的,又是全中國的。
賈平凹的散文、小說,其中有民族的文化的元素,甚至說魂魄,他對中國古長安文化的繼承發展,他對中華藝術的吸取和借鑒都是很突出的。賈平凹曾給一些有大的綠釉漢罐的人說,他不看漢罐就無法寫作,當然這可能是平凹的一種調侃和調皮,是想要人家好漢罐的托詞,但陝西的秦磚漢瓦、唐人三彩等等,對他的文學創作不能不說產生著極大的影響。日本人在翻譯《廢都》時,專門在書前繪製了一幅長安城內的地圖,並說明書中人物活動的範圍和場所,當然,用文學批評的眼光看,這是跛腳的,但從另一方麵看,日本文學批評家、翻譯家是企圖用鄉土來解釋這部作品。這本書在日本很有影響,不少喜歡平凹作品的日本學者、青年來到西安,都要去一下甜水井、麻家什字等書中寫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