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國畫藝術發展的新軌跡——評張朝翔的野風畫(2 / 3)

朝翔在向石魯大師學習的同時,還不失時機地向在西安的一些著名畫家如趙望雲、方濟眾、葉訪譙等人學習,向徐悲鴻、李可染、吳冠中、傅抱石、潘天壽、齊白石等大畫家的作品學習,向老一輩藝術家蔡若虹、劉金、劉峴、韋江凡、修軍、郭傳璋等求教,向大理論家邵大箴先生學習,向江南藝術巨匠周韶華學習,向台灣著名創新畫家劉國鬆學習,還向國外一些大藝術家的好作品學習。藝術的法則是博采眾長,融化今古,學習先人之精華,孕育自我之華章。沒有繼承,就談不到發展和創新。新,是指繪畫語言的新、意境的新、構圖的新、形式的新和內容的新。所謂創造,就是指畫家在藝術實踐中的新發現、新發明。朝翔學習古人和今人,學習洋人和中華民族優秀的繪畫遺產的目的就是向出新的目標前進。他像一塊海綿,張開所有的空隙吸取營養,尋找甘露,正是這股勤苦好學的精神才使他有可能去尋求那攀登中國繪畫藝術廊宇的路徑。

齊白石在談到畫家甘苦時說,要像和尚那樣耐得寂寞,這意思是在藝術事業上要沉醉、潛心,要專心致誌。張朝翔是具備了這種品格的,他的可貴之處,也就是這種默默的處境、苦苦地耐得寂寞的追求。

牢牢地把繪畫藝術的根基建立在人民群眾的生活中,這是潮翔所信奉的藝術宗旨。他鄙棄模仿和抄襲,刻意求新,尋找和創造富有自己獨特個性的繪畫藝術語言,決心畫出獨有的畫風,唱出屬於自己的唱腔唱段。他關心曆史、時代的變化,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童年的鄉村生活使他同大自然有一種天然的聯係,對大自然的無窮變幻的美,有著別樣的體味、感受和認識。在他的畫筆下,不僅充盈著人民生活的情趣和大自然的靈氣,而且也洋溢著時代的熱情,交彙著大自然與人的美的感應。他立足三秦大地,但並沒有囿於此一方,而是放眼祖國的山川江河,風情民俗。要畫五嶽三山之雄氣,必須胸有奇山綠水,為此,畫家平時節衣縮食,不羨慕現代生活設備的歡樂和舒適。用平時的積蓄,在寒暑假日自費旅行,下廠下鄉,深入礦山。他曾數次考察了人類藝術聖地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和三秦大地的重點文化遺跡。他遊覽了內蒙古大草原、河套平原、青海大草原,攀登了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泰山、華山、恒山、嵩山、峨眉山、樂山、青城山、都江堰、黃山、香山、廬山,涉桂林山水,到西湖、太湖、洞庭湖、鄱陽湖。為領略長江、黃河中下遊的氣勢和底蘊,他沿江而下,仔細觀覽,“遊遍錢塘江上山,歸來文字常芳鮮”。祖國山川的秀美遼闊,給畫家以極大的滿足,使他擴大了眼界,開闊了胸懷,增添了對祖國的熱愛,也具體地認識到各地風貌之不同。他深刻地體味到大自然的雄、奇、險、秀、壯、美,體味到在尺素宣紙中吞吐煙雲、涵納百川的奇趣,幸福的甘甜和不易,更堅定了他為中國畫的發展、創新貢獻畢生的意誌和決心。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從腳下做起,從手中的筆墨線、麵、色做起,站在這“綠水澆開錦繡穀”的關中平原上,把枝葉伸向廣闊的生活領域和無限的大自然,承受四方甘露,吮吸四海瓊漿,為人民歌唱,為生活縱情揮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