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清池溫泉水流出地麵時達攝氏43度,水質優,宜淋浴療養。解放後辟為公園,建有溫泉浴室、療養院等,為旅遊勝地。屬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派兵包圍了華清池,軟禁了當時在這裏休息的蔣介石,把他拉上了抗日道路,這裏至今仍留有一座亭子。
昭陵六駿。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陝西禮泉九山上。“六駿”(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白蹄烏)原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戰時乘坐六匹立有戰功的名馬。貞觀十年(636年)十一月在埋葬文德皇後長孫氏之後,李世民詔令雕刻以紀念他在大唐開國的武功。“六駿”浮雕形態各異。突出了六苑戰陣名馬各自的性格及其在戰陣中的不同遭遇。其軀幹、筋骨、肌肉勻稱和諧,從馬鬃三結、馬尾上縛、鞍、韁和頭、胸、臀等部位的飾條看出當時的馬飾製度。相傳,雕刻六駿時,先由初唐大畫家閻立本繪製圖樣,唐太宗李世民為六駿作讚語,每駿四句,經初唐大書法家歐陽詢八分書寫,刻於馬頭方塊處。因年久風雨剝蝕,至宋代字跡已漫漶不清。讚語節錄於《全唐文》。
“昭陵六駿”中最好的“颯露紫”、“拳毛”於1914年被帝國主義文化間諜勾結陝西軍閥盜走,現藏於美國費城大學博物館。其餘四件,現在陝西省博物館石刻展室內。昭陵及周圍的陪葬墓群為國務院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雁塔。
在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內。唐永徽三年(652年)高宗李治為安置玄奘從印度帶回的經卷而建。由玄奘自己設計、監製。這座貯經塔集東亞諸國塔之大成,糅中國傳統建築藝術之精魂,雄渾靈秀。初建為五層,高18丈,土心磚表。後因風雨剝蝕,磚縫滋生雜草,塔身漸次頹敗,於公元701至704年(武則天長安年間)重加修葺,高達十層,因各種原因破壞成今日的七層。其高19丈餘,底呈多角形,底邊各長25米,由下向上逐層減小,呈錐狀。塔的底層四麵皆門,所謂“四十門開麵麵風”。門楣上刻有佛像和天王力士像,塔底南門兩側,鑲有兩塊由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三藏聖教序記》碑底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碑林。
在今西安市三學街文廟內。始建於宋元五年(1090年),原為保存唐代所刊“開成石經”和“石台孝經”而設,金元兩代皆對其屋宇進行過修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關中大地震,許多碑石受到嚴重破壞,萬曆十七年(1589年)進行了修繕。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陝西巡撫畢沅在任上進行過較大整理修葺,編排增刪,構成今日碑林規模。有七座遊廊和一個碑亭,六座大型陳列室,收藏了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碑誌共2300餘件。“石台孝經”和“開成石經”共114石,計288麵,上刻周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爾雅共65萬餘字,列聯成屏,如一座大型石質書庫。《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陀羅尼經幢》、《唐憲智三藏碑》、《明德受紀碑》等,記錄了我國同外國文化的交往及農民起義的情形,具有重大曆史價值。
《曹全碑》、《千字文》、《皇甫證碑》、《道因法師碑》、《三藏聖教序碑》、《孔子廟堂碑》、《顏氏家廟碑》、《玄秘塔碑》、《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大觀聖作之碑》、《宋淳化閣帖》等,為曆代名書法家之筆墨遺跡,久負盛名,是稀世珍品。解放後曾多次進行修繕,增添了曆史展覽和大型石刻藝術館,內容更為豐富,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