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2 / 2)

“甚會兒進城?”

“你說吧。”

“溫火就熱,今兒後晌吧。”

“我說了,你不要著急,饃饃不吃在盤裏咧,我先打個電話,看你二哥在不在城裏、有沒有時間,最遲明後天走吧。”

“我聽伯伯的。”

相裏義一聽霍斌武的想法就拍案說好。相裏義說,政府開發三十裏桃花峽的計劃已經在實施了,他作為桃花峽走出的局級幹部,有幸被列入領導小組的成員之一。他認為,斌武的這個構想非常好,如果能夠申請立項,或許還能爭取到一筆扶持資金。

相裏義還當著老父親相裏彥章和霍斌武的麵表示,這個事情他堅決支持、堅決幫忙,這也是為振興下白彪嶺經濟做貢獻,這也是為了父老鄉親早日脫貧致富嘛!

相裏義說過這話不久,又從城裏把一個好消息傳回下白彪嶺來:當年響應上山下鄉號召,在桃花峽插過隊的知識青年們要回桃花峽來故地重遊,洽談投資項目。

對於發展中的桃花峽來說,這是一個求之不得的機會。

當年,這些知青們以昌寧鎮為點,散居在三十裏桃花峽的山莊窩鋪。但是,這裏有一個他們共同付出勞動、灑過汗水的地方,那就是緊鄰原始次生林帶的青年林場。三十裏桃花峽的父老鄉親以他們不變的熱情歡迎當年的知青們回來,像見了久別的親人。知青們喝汾酒,吃鍋貼,手端一碗洋柿子拌包皮麵斜旗旗,臉上綻開燦爛的笑容。他們撫摸著青年林場挺拔的大樹,不知有多少感慨、多少激動撩撥心弦;行走在絢爛的山桃花叢中,掬一捧飄著山桃花的泉水,他們熱淚盈眶,他們喜笑顏開。他們唱著當年的革命歌曲走在桃花峽的土地上,尋覓著青春的足跡,還有那曾經的汗水、淚水,甚至血水。他們要讓那以往的故事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續寫新的內容,詮釋他們對於這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情厚誼。他們投資的項目有沙棘飲料廠、野生食用菌培植所等等,其中,最早投入運作的項目是霍斌武的綠色養殖基地。

這個項目一經實施,在汾陽的反響很大,城裏不少人跑到這裏來花錢玩稀奇,外地的遊客也慕名而來,不僅給霍斌武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而且帶動了下白彪嶺相關產業的發展。以霍斌武的綠色養殖基地為龍頭,下白彪嶺因為有相裏義的牽線搭橋、協調運作,更因為有這些知青們的大力扶持,迅速走上了經濟發展的快車道,從而聲名鵲起。霍斌武也因為他不斷發展壯大的綠色產業而被縣裏評為當年的脫貧致富先進人物,並被授予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有人開始稱霍斌武為霍老板或者霍大老板,霍斌武金色的富裕夢也正在一步步成為現實。

但是,霍斌武的婚姻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

汾陽人愛臉麵,重名聲,勝過重視錢財。因為在上白彪嶺“耍流氓”被人家打傷躺了好些日子;又因為在縣城追殺馮國梁,住過看守所;還有他家是個騾子家,誰家願意把女兒嫁過去呢?霍斌武的腦袋上頂了一好一壞兩個名聲。好是真好,憑勞動致富;壞是真壞,強盜溝的流氓地痞。作用在婚姻上,實在是糟糕透了,條件好的人家根本就不考慮與他家結親。有點這個那個問題的人家,霍斌武又死活不樂意。

事情就這麼拖著。

富裕了,生活好了,霍把式老兩口卻還是愁眉苦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