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這位七品縣令,姓趙名青雲,乃是安徽安慶府桐城縣人氏。少失父母,虧得他個堂房嬸娘撫著。小的時候也曾替人家放放牛,撿撿柴,跟著嬸娘過窮苦日子。族中有個老貢生伯伯看見趙青雲身材魁梧,眉目清秀,料他後來必有點出息,勸他嬸娘不要耽誤了孩子,街上有的是現成義學,樂得送進去,讀幾年書,得以認得幾個字,將來出去找生意也容易點。他嬸娘深明大義,便依著伯伯說話,把青雲送進了義學攻書。時光易過,不覺已是兩年。那青雲天生聰明,先生也很喜歡,這兩年工夫,公然把一部《四書》讀完,字也寫得有個樣子。這年青雲剛剛十四歲,新年頭上,走到伯伯家中玩耍,伯伯看見青雲彬彬儒雅,儼然像個學生,不是從前那放牛的時候,滿臉野像,十分高興。考考讀的書,也能夠隨口對答。伯伯便起了要栽培他的心思,留青雲吃了夜飯,送他回到家中,便對弟媳婦說道:“青雲這孩子看他不錯,念了兩年書,就有這個樣子,真是難為他。今年我想叫他到店裏去,幫著我弄弄帳,晚上沒有事的時,我還可以教教他的寫算,在你這邊也可省些校過,弟媳婦你說可好?”他嬸娘道:“可憐這孩子從小兒沒了父母,我辛辛苦苦撫養這麼大,總算我的事完了。成器不成器,後來要看他自己。難得伯伯這樣,還有什麼話再說,明日叫他過去就是。”青雲從此便跟著伯伯學寫學算,不覺又是兩年。伯伯看見青雲在店裏不論什麼事都肯用心去學,心想:我這一爿小雜貨店開在鄉鎮上,不過混著日子過去,還能想怎麼樣發達不成。把孩子委屈在這裏,仍然是沒有出頭日子。還得想法子,薦在大地方去,才是道理。自家盤算一回,薦到什麼地方才好呢?思來想去,想起一個老朋友王三太爺在江西吳城鎮做鹽號,他們做鹽務生意,局麵闊綽,自然出息寬裕,不如薦青雲在他號裏去,倒是一個完全的善法。等到過了年,便寫好薦書,備辦些土儀,做了一套新衣,另外給了四塊本洋與青雲做盤川,前往吳城投奔王三太爺。也是趙青雲時來運來,碰著一個好慈善的伯伯,便拜別嬸娘、伯伯,拿著薦書出了城,搭好一隻船,徑往吳城進發。一路順風,不上半個月,也就到了吳城鎮,問明鹽號坐落,自家換了一件新做的藍布長衫,青布馬褂,拿著伯伯的信,親自送到鹽號,交與門口的人,表明來曆。不多一會,門口的人出來說:“請趙相公進去。”青雲便跟著走來,進了石庫門,便是三間大廳,擺設著紫榆桌椅,兩壁盡是掛的名人字畫,甚為華麗,目迷五色,心神為之一快。隨看隨走,轉過大廳,乃是一個小小天井中,中間擺著一隻蘇缸,滿貯清水,缸內養著紅紅綠綠的金魚水草,兩旁配著幾盆梅花山茶。沿著廊簷一字排著蘭花,香氣馥馥,比較伯伯家幾間矮小瓦房,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了。眼前一進長三間的正屋,窗子上嵌著大玻璃,門垂大紅呢夾板門簾。早有個十五六歲的學徒把門簾揭起,青雲躬身進來,擺設也與大廳上依稀仿佛,不過上麵多一個炕床,鋪著繡花墊子,當中懸了一麵大鏡子。初進門,覺得對麵也來了一人,防備碰頭子,細看才明白是自己的像由這麵大鏡子照出來的。左首門上掛著一幅香色布棉門簾,那個十五六歲的學徒便領著進了這屋子。隻見床沿上坐著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頭子,雙手抱著一支長水煙袋,青雲心裏想著這老頭子定是王三太爺,趕緊上前趴倒地下,一起一伏,磕了八個大頭。起來舉起兩隻手,上自頭頂下至腳尖作恭恭敬敬一個長揖。王三太爺彎著腰伸著一隻手過來,口裏說著:“請起,請起,不要行大禮,我可不還禮了。”問道:“你令伯可好?大遠的路,還多謝帶許多東西來,真是不敢當得很。”青雲自生下地來,長得這麼大,均是在鄉下過日子,今日忽然見了這個場麵,若是平常鄉下小孩子還不嚇得話都說不出來嗎?偏他福至心靈,雖然暴入富貴場中,卻像經曆過的一樣,並無一毫拘束,隨口答應說:“是家伯叫替三太爺請請安。鄉下沒有什麼稀奇東西,不過幾樣土產,不中看的,要求三太爺收下。”王三太爺又問他多大歲數,讀過幾年書,在家裏學過什麼沒有。青雲一一對答的得體,把個王三太爺喜歡得不了,便說“令伯與我是三十年的老朋友,他的福氣好,守著田園,享清閑之福。像我這麼大年紀,還是奔波勞苦,成年地在外頭,不得一刻清閑。我正少一個貼心的人在身邊招呼,你來得恰好。”青雲道:“侄兒年輕不懂事,初次出來。家伯說過,總要求三太爺當自家的子侄看待,凡事要教訓。”王三太爺問:“你行李搬進來沒有?”青雲說:“早上才到此地,行李還放在船上呢!”王三太爺道:“既沒搬來,你先去把行李搬了來,就在我對麵房子裏歇罷。”回頭叫聲:“財叻,你出去叫個轎夫,跟趙家哥哥同去搬了行李來。”青雲隨著財叻出來,叫了轎夫,去船上搬行李。進了鹽號,就在三太爺的對麵房子裏住下。這趙青雲生來伶俐,跟著王三太爺陶熔了幾年,居然把鹽號的事,幫著王三太爺經理得井井有條。王三太爺也就推心置腹地信用起來。
且說吳城鎮乃是江西四大鎮之一,進江西省第一個水陸大碼頭。地方非常熱鬧,有句俗話說的是“裝不盡的吳城,下不盡的漢口”,其市麵繁華,生意茂盛,據這兩句可想而知了。況且這鹽號往來的都是殷商大賈,揮金如土,就是號裏的夥計、先生以至徒弟出店,近朱者赤,積習相染,吃著,嫖賭著些事情在所難免。王三太爺上了幾歲年紀,日日經營運銷,那裏還來得及管這些閑事,隻要不鬧出事來,也就隨他們去。唯有趙青雲少年老成,雖然雜著一夥,卻拿定主意不來附和他們。有時被同夥的纏得沒法,逢場作戲,偶一應酬應酬,仍然一心一意地幫著王三太爺料理。或是陪伴著王三太爺談談說說,或是在自家房間裏寫寫字,打打算盤,無事從不出門。閑暇的時候,一個人在廊簷下踱踱,或是看看金魚,或是弄弄花草,或是賞玩堂中懸掛的字畫。這堂屋中間大鏡子的兩邊,掛了一副朱紅描金龍鳳楹聯,下款寫著沈葆楨;左邊四輻條屏寫的漢隸,署款王嵩齡;右邊四幀墨筆梅花,畫的來鐵幹撐天,玉枝搖月,暗香疏影,浮動黃昏,真像一樹活的一樣。每幀上都題的詩,隻沒有姓名,單寫著吟香外史幾個字,下麵印著鮮紅兩方圖章,印上篆文卻認識不得。心愛這梅花畫得這樣好,天天辦完了公事,便要站著去領略一番,久而久之,倒像定的功課。起初倒也沒人理會得,後來王三太爺見他日日如此,卻也有些奇怪起來。有日青雲正在望得出神,王三太爺由房裏走出來,站著青雲背後。隻見青雲望著這幾幅梅花,時而搖頭,時而舞手,臉上似乎顯出得意的神氣。王三太爺輕輕地在他肩上一拍,青雲回轉頭來,見是王三太爺,馬上垂手侍立。王三太爺笑著說道:“你幹自是也看這梅花畫得好嗎?”青雲也笑著答道:“侄兒看著梅花真實畫得好,不知怎麼樣虧他畫得出來!侄兒學來學去,總學不到他這個樣子。”王三太爺道:“你幹自要學他的畫嗎?你可知道畫這畫的是個什麼人?”青雲道:“侄兒看堂屋壁上懸的字畫都寫著款,獨有這梅花沒有題款,正想請教三太爺。三太爺事又忙,總沒有這個空當兒來問一問。難得今天要求三太爺把這緣故說給侄兒曉得、曉得。”三太爺道:“你要曉得畫這梅花的人,乃是當今一位大大的名臣,鐵麵無私。人都比方他為宋朝的包文拯,現任長江水師提督彭宮保,官印玉麟,號雪琴,湖南衡陽縣人,與曾文正、胡文忠、李中堂都是中興名將,正直不阿。自他老人家到了長江提督任上,把這水路上的行業保護得安安靜靜,從沒有鬧出過大搶劫的案子。即或有一兩個毛賊,做出些小案子,被失主告發上去,他老人家總要派人緝捕出來才算。就是營製也定得很嚴,如有違犯了他的軍令,不論是弁、是兵,立刻綁出去正法,一點人情不容。故爾他部下的弁兵個個循規蹈矩,平買平賣,並不敢借營裏一點勢子,強賒硬欠,至於奸淫擄攫更是沒有的事了。所以上下江一帶的商民頂著香盤,祝告他老人家活到一百歲,永遠不要離開,才保得住行旅平安。設或一旦調開去,另外換一位提督,斷斷不能像他老人家這樣,還說不定要縱兵擾民,通匪病商呢。他老人家年年春秋二季出來巡哨,每次到了吳城,閱操完畢,總要在此盤桓二三日,合鎮商家也都要公請他老人家一回,就在湖邊上那座高樓,名叫望湖亭上頭擺宴。他老人家最惡的酒食征逐,凡是官紳們辦下燕菜燒烤,或是唱演堂戲,總是一概辭謝不到。獨有我們商家備的十個大碗,每請必到。官場派頭他老人家一概沒有,馬也不騎,轎也不坐,粗衣布服,隨著兩名戈什,竟自步行而來,盡歡而散。你看他老人家到這個位分一點不驕傲,能夠屈躬下士,不要說現世,就是古來也是少有。如何不叫人敬重?如何不叫人感戴?但他老人家雖然是這樣地剛直,並不為理學所拘,卻最鍾於情。傳說他老人家少年時眷戀著一個西湖名妓梅仙,不幸梅仙早逝,他老人家便從此不再冶遊,凡是遊憩處所,繞屋多種梅花,誓畫梅花十萬株,以誌不忘梅仙之意。這四副梅花掛屏,是前年他老人家巡閱到此,在望湖亭上吃完了酒,高興起來,吩咐戈什回船去拿來筆墨紙硯,對客揮毫,不過一個時候,就畫成功,題好詩,送給我的。那吟香外史就是他老人家的別號。下麵這一方陰文圖章是彭印玉麟,陽文圖章是青宮少保。你真是要他老人家的畫,且等到八九月裏,秋閱到此,我替你去求一幅,大約還可以得呢!”青雲聽說可以替他求一幅梅花,心裏喜歡得不知成個什麼樣兒,這幾年功夫,在號裏跟著三太爺學的無非是加減乘除,分批撥引一些事情之外,沒有談過別的。今日三太爺長篇大套,把彭宮保的事約略說與他聽,真是聞所未聞,說道:“難怪畫得這麼好呢!”又想中間掛的對子,及那幾扇吊屏寫的沈葆楨、王嵩齡,大約也是不凡的人了,率性問個明白,倒可長長我的見識。遂指著那副朱紅描金龍鳳對子,問王三太爺道:“寫對子的沈葆楨是什麼角色?”王三太爺用手撚著白須,用眼望了一望上頭的對子回道:“你問這位沈大人,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忠臣,是福建人。早先做廣信府知府的時候,正是長毛鬧得厲害,他一個文官,內無糧草,外無救兵,怎麼個措手?有一位夫人是林文忠公的小姐,林文忠公叫林則徐,就是在廣東燒洋人鴉片煙土的那林製台,誰人不知,誰人不曉。當初若是照林文忠那樣硬著辦下去,不出那一夥賣國奸賊割地求和,我們中國人何至於受這流毒,害得如今疲癃殘瘠到此地步。你想有這一個老子生下的女兒還有差的嗎?那時兵臨城下,沈大人軍書旁午,盡忠保國,內裏全仗林夫人運籌帷幄,出奇製勝,保固全郡的生靈。後來作到兩江總督,病故。賜諡‘文肅’。這副對子還是坐江西撫台時候寫的,現在聽說他幾位少爺都做了道台,忠臣子孫,還怕指日不是督撫嗎?”青雲點頭稱讚,又問王嵩齡是個什麼官?王三太爺說道:“這也是個奇人。聽說本籍是浙江,不知從哪一代流寓在河南,變成了河南人。二十幾歲的時候極其困難,落魄湖北,在黃鶴樓上擺個拆字攤子,帶著賣字度日。偏偏天下大亂,人家逃命尚來不及,還有誰來拆字買字?這個攤子也就擺不成功。想來想去,無路可走,不如去投效軍營,這便是他的運氣來了。碰見曾國藩曾中堂愛才如命,收留他在營中,不過上十年,一個窮拆字的保到了道台,在江西署過好幾次臬台。人常說的英雄不怕出身低,隻要有誌氣向上進。我還記得千家詩上‘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總而言之,做人是要自己去做的。就是你在我號裏年代雖不能算多,能幫著我比多年的夥計都強。我今年越發覺得精神有些不濟事了,你像這樣好好地再幫我個一年半載,我也不想再幹下去。等到年底,東家出來,我保舉你來接手。這號裏出息,每年的薪俸、花紅,統共算起來毛三千串錢。除了用的,很可以積攢幾個,搭著做點生意,還愁以後的日子嗎?不過發了財,成個家,要好好孝順你嬸子、伯伯,不要忘記呢!”這王三太爺真算是有肝膽不負朋友的囑托,一心念得要提拔趙青雲起來。趙青雲受過王三太爺的教訓,也能立誌學好,發奮上進。也是天生成的,要叫他在世界上留一點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