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泥沙(2 / 3)

這塊黃土高原,黃土豐厚,為世界之首,黃土覆蓋層厚達數10米到300-400米,這裏的黃土結構鬆散,具有多孔、透氣,垂直節理發育和濕陷性等特征。幹燥時十分堅固,能像岩石一樣垂直挺立,拔地而起,而一遇水即土崩瓦解,瞬息變成泥漿狀態。這裏地貌破碎,坡陡穀深,一遭洪水,全方位動蕩。這裏氣候幹燥,雨量分布極不平衡,70%以上的雨水,集中在夏秋季節成幾次暴雨形式降落,造成嚴重地表衝刷和泄流。這裏天然植被條件很差,目下黃土高原天然林地隻占總麵積的2%,出現“逢雨黃土流,見風黃沙走”的局麵。更加之千百年來人類無休止的戰爭、墾伐、開發、采挖、修路、建築的擾動,人口猛漲,大量開荒,越墾越窮,越窮越生,越生越墾的惡性循環,致使這塊土質鬆散,支離破碎的土地,集中了水力、重力、風力侵蝕的全部流失方式,溝頭延伸,溝底下切,溝岸擴長,坡麵日立,越流越爛,越爛越流,溝壑麵積迅猛增大,沙化麵積急速增加,耕地麵積迅速銳減。甘肅省糧食基地之一的董誌塬,唐朝時塬寬32公裏,至今日最寬處也不足18公裏了。寧夏固原一個縣,年平均流失耕地5000畝。內蒙古自治區從60年代到80年代20年間,新增荒漠麵積6.7萬平方公裏,毛烏素沙線正以每年3-5公裏的速度向陝北、晉西方向作擴展。陝西延安地區50年代有草原2000萬畝,到80年代減少了一半還要多。甘肅子午嶺從50年代起,20年內人為破壞林區220多萬畝。陝西省人為造成水土流失量每年達到1.94億噸。

甘肅省采煤剝離的廢土、矸石,每年拋堆棄物1.3億噸。山西省采煤活動每年增加土壤流失7500萬噸。1985年黃委會調查晉陝蒙接壤地區能源建設基地後指出開礦、修路等項目新增加入黃泥沙量,到本世紀末,每年將突破1億噸。

水土資源經由黃河空流去,而留下來的是什麼?史料記載,黃土高原平均三年即遭一次災。清朝統治的276年中,出現旱災201年,幾乎是十年九旱的災情。1920年發生在山、陝、豫等省的大旱災,受災人口達2000萬。流失麵積占土地麵積90%以上的山西省臨縣,建國前三年兩頭遭災情,人民陷入極其窮困的境地,流傳這樣的民謠:“春幹夏旱淨刮風,秋季莊稼洪水衝。一年到頭撲命幹,收成不夠吃一冬。”

水土流失生態惡化,災害頻仍,度日艱難的教訓,使人民共和國的決策機關和黃土高原的人民群眾明確認識到:隻有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全力防治水土侵蝕,實現土不下山,水不出溝的遠景,才能保證農林牧諸業全麵穩定地發展。才是“為當地脫貧,為黃河減沙”的根本出路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