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種情況,1988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委與水利部聯合發布了《開發、建設晉陝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規定》,明確提出了“誰開發誰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治理”的原則。
三省區各級政府先後製定了貫徹執行《規定》令的實施辦法和細則。組織成立了晉、陝、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協調領導小組和各級水保監督機構,截至1990年底,黑三角地區縣級以上的水保監督專職人員已達到130人,加之一些單位、部門,聘用、兼職的監督人員及不少鄉鎮配備的監督人員,均經過專門培訓後,進入了崗位。使黑三角地區開發和水保工作進入了一個依法開采、依法預防、依法保護、依法治理的新階段。
各級水保監督機構和工作者,利用各種宣傳方法和渠道,大力宣傳《規定》令,宣傳依法防護、依法治理和依法獎懲的條例,狠抓典型,兌現獎懲,增強人們的水保意識,初步造成依法監督的社會輿論和環境。
無數的教訓告訴我們:先開發後治理的老路行不通,對黑三角這塊世界流失之最的土地,全力開發,不搞保護,不搞治理的做法,隻能導致謀近利而闖遠患,求一利而禍全局的後果,黑三角地區開發與保護、治理的關係,不僅應以水保意識的觀念來對待,而且應當以民族意識,子孫意識的觀念來對待。中華民族,黃河流域,黑三角區域的子子孫孫,都要在自己的熱土上世世代代活下去。黑三角特大煤田的開采,隻能為我們的國家、民族,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創財富,造幸福。而絕不是它的相反麵,決不能隻顧眼前掘財富,把子孫後代推到無地立腳的災難中去。
1984年7月一場大暴雨,給河曲縣紙房溝村辦煤井造成了滅頂之災禍。使他們認識到:“梁上地不平,溝底沒工程,坡麵無植被,煤窯難生存”的道理。在煤礦新承包人李振富的帶領下,喊出了“紙房溝要致富,地下挖煤開黑庫,工程、生物保水土,綜合開發邁大步”的響亮口號。搞規劃、采礦、保護治理三同步,連續四年從煤礦收入中拿出116萬元資金用於礦區、全村範圍的水土保持工作,使這個村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得以齊頭並進。到1989年底,全村97戶人家中,91戶成了萬元戶,成為晉、陝、蒙接壤地區水土保持的示範村。
保德縣小趙家溝是另一個礦區水土保持典型村。這個靠挖煤煉焦富裕起來的山村,多年來堅持走依靠煤礦開采效益加快保護水土,發展農業生產步伐的道路。他們的奮鬥口號是“近期富,挖煤煉焦抓工副;長遠富,攔渣造地栽果樹”。1989年底,全村集資15萬元,雇用三台推土機,出動全村男女勞動力搞會戰,修築攔渣攔洪堰,修建人造小平原。提出“背靠森林山,懷抱花果山,腳采黑金山。手托米糧川”的建設藍圖來。
應當說,我們的山區農民能有的見識,國家、各級地方煤礦的領導也該有。我們的山區農民辦到了以開發煤炭促生態、促經濟、促社會效益三發展的事,各級國營、聯辦的煤礦開發者,沒有理由做不到,我們沒理由不樂觀。
站在地平線上看我們的黑三角,很像一隻振翅欲飛的大鳥。海拔分別為1500米、1300米,高聳兩側的東勝、河東煤田變高線,似兩隻碩大的巨翼伸展開,沿黃河兩岸海拔700米的烏金帶,是這隻大鳥高昂的頭。千年萬年億萬年,臥伏在黃土高原上的這隻神奇、吉祥的鳥,衝天飛開去,定會把我們的黑三角,帶到哪山青青、水碧碧,烏金嘩嘩流,黃河清悠悠,人歡馬叫慶豐收,美不勝收的境界去。
《陝西水利》199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