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對能帶給人真善美、各種心理幫助或物質幫助的人采取正麵的態度,善待這種對社會有比較大能量的人。
目前很多富有的人成立了慈善基金會,願意為社會回饋自己的財富,這樣很好。台灣有一位女法師,叫證嚴,在這方麵做得很好。通過她個人的影響力,帶動成百上千的人在全世界無私做奉獻。她不分地區,不分宗教,不分膚色,哪裏有災難,她在哪裏出現。特裏莎修女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在全世界人心目中是個偉大的女性,她幫助了很多印度貧民窟的窮人,但隻是幫助和她相同信仰的人,與證嚴法師相比就有她的局限性。我曾經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情:台灣南部風災後,很多原住民搬下山,“慈濟”不但幫他們蓋房子,還幫他們蓋教堂,蓋得非常漂亮,而這些受災的人卻說那上麵是佛教團體的標誌,不願意住進去。證嚴法師理解他們的宗教信仰,就把慈濟功德會蓋的房子所有寫“慈濟”的標記全部去掉。
佛教徒的胸懷是最寬廣的。無論是哪個種族、何種信仰,隻要你是一個生命,他遇到了,就會用最大的能力去幫助。
我從來不要求人一定要選擇什麼宗教,我會把宗教的共同和不同的地方告訴他們。佛教有雄心,實際上在佛教裏不是找愛,是找慈悲。愛的範圍是很小的,最多就是愛自己喜歡的人。單純的愛是很狹隘的,佛教裏說慈悲是需要智慧的,慈悲是要去愛你不愛的人,對所有的人、一切眾生一視同仁。相比慈悲,愛是有限的。
沒有智慧,慈悲不了。如果我們沒有慈悲,隻是有愛,我們怎麼對不喜歡的人慈悲?怎麼付出愛?他跟我們完全不同,有不同的宗教信仰,與我們的行為準則、喜好等完全不一樣,我們怎麼去愛?慈悲是沒有任何選擇的。佛教裏的那種大慈悲是用無私的智慧同理心去思維,不管你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跟你共同信仰的人、跟你非共同信仰的人,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尊重他們每個人的生命。生命是平等的,生命平等不代表他的福報平等。有人是富人,有人是窮人,有人是高智商,有人智商稍低,但每個人生命的價值是平等的。愛是可以選擇,慈悲是沒有選擇的。
我們有智慧才能無私,隻有無私才能做到慈悲。如果有私心,隻能做到愛,有愛,隻能做到對自己認同的主義的信仰,愛是有限的。
§§第二章 人生怎麼稱得上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