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從善心中發出的愛(1 / 1)

愛的爆發力是強烈的,愛的力量可以戰勝所有困難挫折。愛,不用任何暴力,卻可以把人都調得服服帖帖。

愛,簡單而又沉重。

愛有兩個部分,一是凡夫俗子式的小愛,一是大丈夫菩薩式的大愛。

愛是人們從同理心產生出來的一種最美好的感情。愛建立在善的基礎上,沒有善的愛,那是假愛。很多時候我們又分不太清楚——我們總認為自己出發點是屬於善,是真愛,但因為我執,對自己過度的愛會讓自己變得不理性,到了別人身上會變成傷害。

佛經裏有句名言:“眾生越為自己著想,所以讓自己墮落;菩薩越為別人著想,所以讓自己成就。”兩個都是為自己,但側重點不同,一個是讓自己墮落,一個是讓自己成就。付出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樣。眾生都希望自己能夠被別人愛,能夠因愛而快樂。菩薩因為付出自己的愛而快樂。

愛是世界上最強的力量,它能夠讓世界和諧、太平。但付出愛的方式方法不要有差錯。如果我們把所謂的愛強加在別人身上,不一定會給別人帶來快樂。

愛需要我們多層次去思考,要把我們慣性的單方麵的思考換種角度,用同理心去思考,多為我們愛的對象考慮。

眾生都不希望擁有痛苦,都希望擁有快樂。由愛和慈悲產生出來的那種大愛,是每個人都願意去接受的。為什麼我們平常都在講“人性本善”?因為人的本質是很喜歡“善”的,喜歡吸收“善”的成分。

我們喜歡別人用最美好的語言跟我們講話,我們喜歡別人為我們付出愛,喜歡有人嗬護幫助我們,這些都是正麵的。也就是說,善的力量是很容易被我們吸收的。人們希望得到盡可能多的愛和善,但讓他付出的時候,他就不一定用善的方式,有時會用很惡的方式。

古人講“人性本善”,佛教裏講“眾生本性皆是佛”。我們的靈魂也希望別人付出很多善,然後希望快樂,希望擁有更多的智慧,還希望自己是個慈悲善良完全開花結果的生命體……但在我們付出的過程中,我們付出的對象並不是都有很好的理智,對錯是非往往很難分得清,此時人們就不知道自己這樣付出了到底是傷害了別人還是對別人有益。學會有智慧地去愛,是我們需要時時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