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讓愛長久之法(1 / 2)

佛經認為,人們之間的衝突是因為貪嗔癡慢疑等五毒蒙蔽了心智而造成的。人世間最貴重的財富是大愛和慈悲。凡人的愛是從自私開始的,占有欲太強的情緒肯定不能長久,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要把愛轉化成親情。西方人的說法是因為多巴胺的活躍而讓人產生了強烈的欲望。這種很衝動的強烈欲望也就能延續幾個月,最多也就三年時間。這時,我們需要學會把這種愛培養成親情。因為親情是永遠的,這是依靠。這種依靠,並不單純是“我要需要你、你要依靠我,你是我的財產、我是你的財產,我占有你、你占有我”那麼簡單,這些都是自私的,這種依靠是建立在互相產生尊敬和信任基礎上的無私奉獻。

兩個人組成一個家庭,一個人占有另一個人一段時間可以,時間長了就會有分歧,或許有一個就會這麼想:我不是你的附屬品,也不是你的戰利品或財產,我不能老聽你的話。兩個人從小在不同的環境、家庭背景下生長,走到一起,怎麼可能沒有分歧和衝突呢?一開始彼此忍耐一點,是因為還有所謂的“愛”在;久而久之,一個人沒辦法忍耐另一個人,衝突就產生了。

在家裏,如果一個人一輩子都在索取,對方早晚會爆炸的。有的家庭中太太很好,先生就一味地索取,不尊重對方;有的家庭則是反過來的。這種不尊重,遲早會爆發出衝突。這種爆發很特別。有的家庭裏,當年的愛變成親情,有一方會忍,忍了一輩子就會發現,因果業力自然發生效果。一個家庭裏,男的忍辱心很高,女的一直發脾氣的,四五十歲以後就開始變,慢慢地,之前忍著的就有爆發力了,之前憤怒的就開始底氣不足了,最後整個家庭就完全轉過來了。我一直在看這種“笑話”。也有男的老是欺負太太,女的忍氣吞聲,到五六十歲後整個倒過來,到了晚年之後,之前傲氣十足、脾氣很壞的男人就低聲下氣,老太太天天訓著他。我在想,因果業力,以前要等人死了才報,現在很快就能看到。我經常告誡弟子們:先生要對太太好。而太太經常放肆的,我就跟她說:保留自己的福報,不然晚年會受到報應。

人有時候很傻,對待親人的態度總和對別人不一樣,總這樣想:他是我最親的人,我不願意在他前麵掩飾,所以我就把所有的情緒發給他。想想看,對方也是人,不是木頭,你把所有的情緒都發泄給他,他能忍多久?除非他是菩薩,菩薩對眾生永遠都是忍。對方畢竟還是凡夫俗子,隨著你每次對他的發泄,他對你的愛一直在減弱,到最後,原來關係很好的,現在有外遇了,要離婚。有人麵對這種情況還想不通,覺得莫名其妙:他之前對我這麼好,為什麼說變就變了呢?他怎麼可以這樣?反過來她還要怪變的這個人。

其實不外乎是這樣:你欺負他太久,他到了忍無可忍的程度,他也希望找到一個覺得很舒服、有安全感、可以依靠的地方,因為跟你沒有辦法,你隻是把他當成一個出氣筒。

所以,大部分時候,我們對待周圍的人,情緒要有所保留。對待朋友、情侶或家人也是要如此,不能因為對方是我們最親的人,就毫無顧忌地發泄。這是最蠢的做法。

對自己最親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呢?有時候可以對其發泄,但還是適當把自己的不良情緒收回來。我經常告誡我的弟子們,兩口子吵架無論吵得有多凶,有些話是千萬不能說的。因為有些話是會傷到對方心靈,會把心碎成一段一段的。既然他是你最親的人,就更不應該用難聽的話去傷害他。人發脾氣的時候可以胡亂罵,可以胡亂說,對方能理解,但應該有個底線的。

大部分人當他發脾氣時毫無理智,就會對他最親的人說最難聽的話,把對方的傷疤一片片撕裂開,想在親人心上砍多少刀就砍多少刀。這樣在不知不覺中,親情就淡了。這種負麵情緒會一直囤積,他不是偉大的修行者,不會自己焚化,時間長了就是一大堆情緒垃圾。到最後,他的爆發力會顯現,那個原來發脾氣的人就會受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