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一個家庭中,彼此要多留一點空間。即使是對自己最親的人也一定要尊重,不能肆無忌憚。
為什麼我們不跟外麵的人發脾氣?在外麵,不敢這樣對別人,因為別人會反過來報複自己。為什麼我們要赤裸裸地“砍”自己的親人,要見到骨頭才肯罷手?人有時候意想不到這些,還覺得自己愛他才會這樣“砍”。這是很愚蠢的做法。很多人會這樣做,特別是很多男人,在外麵工作辛苦勞累,跟老板和員工都不敢發脾氣,回到家裏,就把怨恨情緒帶回來了。
西方人在這方麵就處理得特別好。在外麵不管遇到什麼挫折困難,隻要離開了辦公室,辦公室心情就結束了;回到家裏就是他溫暖的港灣,這裏是他充電的地方,是感受親情、友情的地方,他會在這裏充分享受快樂。不管他多累,都會跟家人郊遊、散心,過自在的家庭生活,他不會把工作和生活的兩種情緒混淆在一起。而我們多數人經常分不清楚工作跟家庭的關係,把工作經常帶到家裏,把家裏的事情帶到工作中,生活非常亂。
所以,你如果真的愛對方,這種愛必須是博大的,要從自私、有占有欲的愛變成無私的愛。是要為對方著想、真正為對方付出的那種愛,哪怕有一天真的對方覺得跟你不適合,要離你遠去,你也會很坦然,因為該付出的也付出了,該愛的也愛了,如果對方問心無愧,你就讓他去吧。對自己的另一半,需要這樣的大氣。對孩子也是這樣,當孩子有一天要離你遠去,你也很坦然,因為你對孩子已盡力付出了,對他問心無愧,孩子愛去哪兒你都沒有遺憾了。
所以,我們要學會讓小愛變成大愛,無論是親情還是友情。付出愛,就需要為對方著想,為大眾著想,延展愛的好辦法就是從親人開始,到我們住的社區,直至愛天下眾生。
我們行動上能做的有限,但一定要有這樣的心態,避免不甘願的情緒。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我們占有欲太強的時候,經常不甘願。會這樣想:為什麼你不和我講好話?你以前經常送花給我,為什麼現在不送了?你以前很親切地叫我媽媽,現在你為什麼不叫了?以前你親自幫我煮飯,現在為什麼不煮了?由於這種占有欲的存在,我們希望一件事情能永遠不變。其實,真的有人天天送你花,你也會很快煩的,或者希望改成送鑽石和銀行信用卡更實際點,天天說同一句話,也會覺得很無聊。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要習慣它的變化,在變化中學會為對方的利益著想;隻要大家過得快樂了,我們心態上也能夠越來越放得下。這個時候,我們給彼此的壓力就越來越小,壓力小了,自然而然人的凝聚力就強了。有壓力的地方,很多人都是避開的;沒有壓力、很輕鬆的地方,大家都願意來。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來佛堂呢?你看平常在家裏不做家事、都是當老板的,到了佛堂,願意掃地、擦地、煮飯、洗碗,什麼都願意幹。因為在這裏沒有壓力,覺得很輕鬆,然後大家一起樂嗬嗬,通過彼此對付出的感恩,親情顯現出了很大的力量。所以,愛的雙方,永遠要記得對方對我們的付出很多,而不要老想“我付出了,你沒有付出”。
現在很多家庭,先生主外,太太主內。先生去上班,太太每天忙家裏的事情,東忙西忙,收拾得不錯。但先生老覺得“錢都是我掙的,我養著你,你在家裏隻是寄生蟲而已”,太太在家裏的付出他覺不出來。太太就認為,自己在家裏忙忙碌碌很辛苦,照顧家人老的小的,從早上一直忙到晚上,“為什麼我就像你的奴隸仆人一樣,你可以每天東逛逛西逛逛的”,也不考慮先生上班工作的辛苦。如果換種思路,各自為對方去想,家裏的氣氛就會不一樣了,怨聲少了,笑聲多了。用感恩的心多想自己得到了什麼,少想還沒得到的。我們每個人不缺愛的能力,缺的是愛的心量和愛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