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一隻看不見的手——談價格(1 / 2)

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那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發生的事情,一次我爸要到山東出差,臨走的頭一天晚上,家裏來了好多客人,這個叔叔給我爸20元錢,那個阿姨給我爸30元錢,那個舅舅又給我爸10元錢……客人走的時候,我爸手裏握了一大把10元的大票。原來,他們是讓我爸從山東回來的時候幫他們帶一些花生米。當時我們國家的物資相當貧乏,很多東西隻有到過年的時候才能憑票供應一點。比如花生,過年的時候我們是每人供應1斤,而且是帶皮的,平時根本就吃不到,有錢也買不到。為什麼有錢買不到呢?因為那個時候的糧食、油作物都是緊缺的物資,國家嚴格控製,實行國家計劃供應,不允許個人從事商業買賣,所以很多東西在產出地的市麵上也許能夠買到,而離開了產出地就很少能夠看見了。所以那個時候,誰要是謀得了一個出差的機會,別人都是另眼看待的,因為出差回來可以從大城市的商場裏買回很多平時看不到的東西,比如北京的果脯、山東的花生、大連的蝦米、上海的毛衣……每一個出差回來的人都肩扛手拎地滿載而歸。

現在可就不一樣了,我每次出差回來的時候頂多買幾本書,其他的根本就沒有什麼可買的,因為你去的地方有的東西在自己生活的城市裏,甚至是鄉村裏到處都有,根本就沒有必要從那麼遠的地方往回捎。由於網絡的發達,如果你不願意出門,你就宅在家中,隻要你用鼠標一點,在網店裏什麼都能買到,淘寶、品客、亞馬遜,大商場裏有的東西,網店裏都有,而且有些你在大商場裏買不到的東西,在網絡上一搜,也能輕鬆買到,而且價格還比大商場裏便宜。購物已經方便到如此程度,你說誰還從外地往回捎帶東西啊?那不是老土,不被人笑掉大牙嗎?

即使是這樣,我還是鬧過一次笑話:1999年,我到美國進行商務考察,臨走的時候夫人有過交代,讓買幾件在中國買不到的東西回來,我說沒問題!到了美國這一逛感覺壞了,到處轉,根本就看不到中國沒有的東西,美國有的中國都有。但是夫人交代的任務,不完成回家也沒有辦法交代啊,再說了,這畢竟不同於在國內出差,總該留一點紀念吧。就這樣,我在閑暇的時候在那些大超市裏遛開了,最後總算給夫人買了兩個包,一個是很別致的手包,一個是很洋氣的挎包,算是完成了我的任務。回來以後,拿給夫人看的時候夫人也特別高興,說我有眼光,兩個包她都格外喜歡,走到哪裏拿到哪裏。兩年多之後,手包有些髒了,她裏外洗了洗,這一洗壞事了。原來在這個手包的夾層裏有一個小布條,上麵清楚地印著這麼一行字母: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受到這個手包的啟發,夫人到那個挎包裏麵一翻,結果怎麼樣?原來也是MADE IN CHINA。遠涉重洋,買回來的原來都是國貨。就這麼一件事,到現在已經過去十幾年了,提起來她就笑話我。所以,從那次開始我就吸取了教訓,無論到什麼地方出差,千萬別往回買東西,買不好留給別人笑柄,費力不討好。

雖然商品沒長腿,但是它卻能夠走到世界上任何一個有人存在的偏僻角落。你在國內出差買回來的東西也許就是本市出產的,你在國外出差買回來的東西也許就是自己國家生產的。市場在不斷拓展,已經從一市走向他市,從一省走向他省,從一國走向世界。後來我又到日本和新馬泰等很多地方出差,這回我就學聰明了,什麼也不往回買了。那麼,為什麼過去我們吃幾斤花生米都要從很遠的地方自己帶回來?現在又是什麼力量促使人們將每一樣東西都如此神奇地運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呢?

過去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從上到下是按著中央政府的計劃進行經濟活動的,上邊下達什麼計劃,下邊就生產什麼,老百姓就消費什麼。人們對消費品的需要及經濟形勢的變化,其實根本不能迅速地上傳下達。誰家的衣服丟了幾顆紐扣,誰家的孩子飯量增大了,一頓飯比過去多吃了一碗,誰家的房子過年要貼多少張牆紙,以及誰家的小孩出生了每個月要用多少尿不濕……這些東西是能夠計劃出來的嗎?而且當時實行的是大鍋飯式的分配製度,沒有激勵,人們缺乏工作的動力,社會財富貧乏,所以國家隻好依靠所謂的計劃對經濟進行幹預。但是國家幹預得太多了,而我們的經濟反而更糟了。吃一塊豆腐、吃幾塊糖、喝幾兩酒……都要憑票供應。後來,人們逐漸地認識了計劃經濟的缺陷,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尋找新的經濟發展模式,最終找到了現在看來比較適合我們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