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在火車站進行現場交易——談誠實信用與市場環境(2 / 2)

H省是中國的一個內陸省份,市場經濟不夠發達,經濟相對落後,人們的思想比較保守,而且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些人開始了商業詐騙,結果這麼一小部分人使整個H省人享受了一個另眼相看的待遇。在全國的糖酒展銷會上,甚至有人打出了“H省人免談”的招牌,還有人專門寫了一本書,叫“H省人招誰惹誰了?”,專門探討了這個問題。

我的一個朋友就專門和我講述過一次在H省被騙的經曆:1999年,他到H省的一個縣城去送玻璃膠,貨物送到之後,對方馬上就到場了,又是找人卸車,又是找人安排酒飯,相當熱情。賓主在飯店裏酒至半酣的時候,技術監督局的人來了,還帶來了一個罰款通知,說玻璃膠經過檢驗,不符合國家標準,全部封存,罰款1萬元。朋友感到有點蹊蹺:技術監督局是怎麼知道我們的玻璃膠到貨的?我們的玻璃膠都是經過嚴格檢驗出廠的,而且有檢驗合格證明,他們在這麼短的時間裏是如何對我們的玻璃膠進行檢驗的?技術監督局的人是怎麼知道我們在這裏喝酒的?很明顯,這是一起商業詐騙行為。接下來,朋友在找對方經理商談對策的時候,對方的經理就再不露麵了,朋友在那裏忙碌了半個多月,這5萬元的貨款也沒有著落,後來空手而歸,算是花5萬元買了一個教訓。他發誓再也不和H省人做生意了。

一小部分人靠這種手段發財致富,卻壞了整個H省人的聲譽,破壞了整個H省的市場環境。人們同H省人做生意膽戰心驚,彼此不放心,這樣H省的一些正經的生意人就難了。外邊的人不信任他們,他們自己看到的、經曆的騙局一定也不會少,所以也不放心別人,這樣經過長期的博弈,彼此都失去了信任,陷入了一場信用危機的惡性循環之中。

市場經濟使人們麵臨一種交換關係,彼此的交易是通過貨幣與商品的交換完成的。而隨著通訊、交通、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的交易從村落、街道擴大到城市、外省,以至於跨越到國門之外。如果人們缺乏固定的交易規則、交易慣例,沒有彼此的信任,交易怎麼能進行呢?

我們公司常常接到外資企業的一些小訂單,小的電子元件其價款有的隻有十多元錢,而且需要從國外采購,我們如果缺乏對國外合作夥伴的信任,乘飛機到國外采購幾個電子元件的話,這種生意根本就無從談起了。小的生意你做不來,大的生意又怎麼可能給你呢?大生意往往是從這些小的生意開始的,經過無數次的博弈,雙方確立了彼此的信任,然後才有進一步合作的可能。

然而,信用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信用環境是需要全社會去努力營造的。根據博弈理論,在彼此信息不對稱的環境裏,誰不遵守規則誰就會獲得更大的利益。你不知道對方的底細,對方也不知道你的底細,這個時候,如果你信任了對方,而對方沒有信守承諾,你就要吃虧。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都采用“逆向選擇”方案的話,隻有兩種結果:或者生意無法談成,或者不遵守規則。社會會在這種選擇中陷入一種非常尷尬的境界。其實我們改革開放初期大量存在的三角債、空頭支票、商業詐騙糾紛等,就是人們“逆向選擇”的惡果。

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政府應該伸出那隻“看得見的手”進行適當的幹預,建立起一個信用平台,或者信用登記中心,提高不遵守信用的人的交易成本,否則“逆向選擇”會使我們剛剛駛上市場經濟大道的這個列車越走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