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和G省人做過一筆生意,在我的商業生涯中留下了很深的記憶。
那是2001年,我和夫人一起到G省的N市考察鋁材配件市場,選中了一家公司之後我們與之簽訂了合作協議,然後我們就回到了大連。回到大連之後我們給對方發去了一個采購清單,貨款是21萬元多一點,當初簽訂協議的時候有言在先,先發貨後付款。對方相當恪守承諾,傳真發過去一周之後,我們就收到了鐵路的“到貨通知單”。這批貨是一家房地產公司訂購的,但是貨物到了之後由於房地產公司資金緊缺,一直沒有付款,所以我們也耽誤了對G省這家公司的付款。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我們和對方作了解釋,接著又進一步向對方提出再賒購15萬元商品的要求。對方馬上又給發出了15萬元的貨物。就這樣一來二去,到年底結算的時候,房地產公司銷售狀況好轉,欠我們的貨款一次付清。夫人高興地給G省的某經理打電話,核對賬目,準備付清全部欠款。你猜對方的經理怎麼說,他說:“有錢了?那好吧,我們已經算好了,一共欠我們44萬元還有一個零頭,如果一次付清,就彙40萬元吧,那4萬元和零頭就是對你們的獎勵了!”
我一聽真是喜出望外,一下子付清了所有的欠款。
2002年,我們同H省的一個塑鋼門窗配件公司做了一筆生意,同樣在我的商業生涯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時大連地區正在發展塑鋼門窗,H省X市的塑料門窗配件比較有影響力,我們到X市去考察,最終選中了兩家合作夥伴。從X市回來不久,我們就接到了一個訂單,合計有價值近5萬元的商品。我們就給X市某公司發去了一個傳真,但是過了5天,和對方通話詢問貨物發運的情況,對方說還沒有安排生產呢!問為什麼還沒有安排生產,答曰等待我們的貨款。因為聽說H省那邊騙子比較多,所以我們簽訂合作合同的時候就寫明了,貨到付款。現在對方這麼單方麵更改合同,使我們對H省某公司更缺乏信任了,所以堅持對方先發貨,對方也不鬆口,堅持我們先彙款,這麼堅持了3天,誰也不肯讓步,眼看著我們付貨的期限要到了,後來我們雙方都作了讓步,商定在大連火車站一手錢一手貨進行現場交易。這樣才把這筆生意做了。後來的兩年,我們就一直這樣一手錢一手貨進行現場交易。為此,雙方多付出了很多時間成本和差旅費用。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增加的成本最終還不是攤在商品上?
後來我就思考,G省人和H省人在做生意的方式上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不同呢。G省人對合作夥伴是那麼的信任,H省人對合作夥伴是那麼的懷疑,真是天淵之別啊!
後來我想通了,是市場環境在發生作用。
記得上學的時候學過一篇叫《晏子使楚》的古文:晏子代表齊國到楚國進行國事訪問,楚國的大王想要當眾羞辱晏子,當酒至半酣的時候,當著晏子的麵,兩個小吏押過一個被捆綁起來的人,並告訴晏子這是你們齊國的人,因為盜竊而犯法。這個時候,楚國的大王就故意問晏子:“你們齊國人都善於偷盜嗎?”晏子的回答很精彩:“橘子生在淮河以南就是名副其實的橘子,生在淮河以北就被稱為枳子,因為它們隻是葉子相似,味道並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水土不同使它們這樣的!現在老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他們到了楚國就學會了偷盜,難道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善於偷盜嗎?”
個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很多時候環境使人們的行為發生了改變,一個人的思維、行為、活動和他所處的環境是緊密相關的。
G省一帶是中國市場經濟最發達、最成熟的地區。成熟的市場經濟最主要的特點之一就是誠信,沒有誠信,交易費用就會居高不下,交易就無法順利進行,市場就會崩潰。G省人講究商業道德,誠實、守信,南北距離雖然非常遙遠,但是雙方既然講好了條款,G省人肯定是遵照條款辦理的,無論質量、期限、價格都嚴格執行合同,不騙你一分錢。正因為這樣,人們都願意和G省人做生意,他們的商品行銷祖國各地,掙全國人民的錢。
那麼他們為什麼能夠和對方建立起互信的商業關係呢?其實這也是經過反複博弈的結果。首先,G省人由於身處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受市場經濟思想熏陶的時間比較長,在經營過程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慣例;其次,多年市場經濟的磨煉,人們已經習慣了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則;再次,G省地處中國大陸的南端,由於距離遠,北方人和G省人初次接觸的費用是比較高的,所以到G省談生意的人們一般來說都是真正的商人,是帶著誠意來的,這已經過多年的實踐得到驗證。改革開放的初期,人們未必一開始就有那麼大的度量,敢於一下子將幾十萬元的東西賒出去,但是後來經過反複的博弈,比如賒給北京人2萬元的商品,年底賬目結清了,所以第二年敢於賒給遼寧人5萬元的貨物,再後來敢於賒給上海人10萬元的貨物……經過無數次這樣的生意之後,經過和不同人在不同生意上的博弈,他們就養成了誠信經營的習慣,時間長了,他們敢於相信別人,別人也敢於相信他們,就逐漸彼此建立了互信的關係,使交易費用降到了最低的程度,一個傳真的費用代替了近1萬元的差旅費用,使社會環境進入了良性循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