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大空調創始人張躍曾說:“做人做生意絕不能投機取巧,任何收獲都沒有捷徑,都是長時間艱苦勞動的結果。”
所以,在美國沒有人會用自己的信用去冒險。你失去了信用,你就失去了在那裏立足的機會,你就無法在那裏生存。
世界上最早的征信製度起源於180年前的英國,形象地說,早期的征信製度就是“黑名單製度”。1830年,世界上第一家征信機構在英國倫敦誕生。
現代征信業在美國最為發達,1841年成立的鄧百氏公司目前已成為國際性的征信機構。中國最早的征信機構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的舊上海,時稱“中國征信所”,由著名民主人士、銀行家章乃器先生創辦,主要從事企業信用調查。新中國成立後,“征信”這一主要服務於市場經濟信用交易的行業,一度退出中國經濟生活舞台。
改革開放後,伴隨市場經濟體製的確立,中國征信行業快速發展,形成多元化的格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共有征信機構約140家,遍布除西藏、寧夏外的其他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目前,我國征信機構通過多種方式,采集個人、企業的身份識別信息、債務履行信息、企業財務信息、行政處罰信息、法院判決信息等,並廣泛服務於信貸審查、投資評估、貿易談判、招商引資、采購招標、雇員聘用等與信用判斷有關的經濟活動。
市場經濟發展史證明,征信業的發展,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易主體防範風險、擴大交易,以及懲戒失信行為、改善社會信用環境等諸多方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國征信行業還處於初級階段。當前商業信用的嚴重缺失,以及由此產生的惡果,已經讓社會各界痛感信用缺失的嚴重社會危害性和重建社會信用的重要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也迫切需要盡快建立一個符合國際慣例的、市場化的征信行業運行及管理體係。
我國征信業立法工作始於2002年,至今已10年。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務院法製辦的指導下,組織有關專家學者,對製定《征信管理條例》進行了深入論證,對國際征信行業發展、管理的現狀和經驗進行了係統研究,在此基礎上,擬定了《征信管理條例(送審稿)》。2011年7月,《征信管理條例(第二次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社會反響較好,重大分歧意見基本消除,其內容相對比較完善,在重大問題上達成了廣泛共識,已經具備了出台的基礎。
雖然我國的征信體係、法律還沒有美國那麼完善,但是畢竟已經開始。無論你做什麼生意,必須將信用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一旦失去信用,根本無法在生意圈裏找到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