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孩子向父母認錯,但很少能看到父母向孩子認錯,難道父母就沒有做錯事情的時候?其實父母和孩子一樣,都會犯錯誤,隻是父母拒不認錯,孩子卻會在父母的威逼下認錯。
孩子犯了錯誤向大人認錯,這往往是很正常的;可是,大人有時犯了錯,錯怪了孩子,卻很少向孩子說聲對不起。在一次“父母因為錯怪子女而向子女道過歉的”調查中,某校某個班53個學生中,僅有4個學生舉了手。了解得知,很多學生都說,父母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不但不認錯,反而還強詞奪理來維護自己的權威。
很多父母都認為自己即使做錯事了也不需要道歉,他們覺得自己處在一種比較高的地位,也就是說,處在一種不平等的地位。對於更多的家長來說,向孩子道歉是一件有損家長尊嚴的事情,所以根本不會向孩子道歉。
其實,即使向孩子道歉也無損做家長的尊嚴。現在的孩子接受現代教育比較早,其辨別美與醜、善與惡、好與壞、真與假的能力很強,孩子們是明理的。做父母的向孩子認錯,首先就給孩子樹立了有錯認錯、有錯改錯的榜樣,是一種言傳身教實事求是的教育形式。其次會使孩子看到自己父母心地之寬、氣量之大、見識之廣的良好品質,由衷地敬佩父母的氣度和修養,從而更加信任自己的父母。可以說,父母向孩子道歉,隻會進一步維護做父母的尊嚴,融洽一家人的感情,父母的威信不但不會降低,反而會提高。反之,如果父母對自己的錯誤置之不理,文過飾非,反而會讓孩子看不起。
著名詩人、民主戰士聞一多,有一次因為心情不好出手打了調皮的小女兒,這一幕恰好被聞一多的次子看見了。聞一多的次子挺身出來批評父親不該打小妹,並且一臉嚴肅地說:“你自己是搞民主運動的,天天講民主,在家裏怎麼能動手打人呢?”
聞一多聽後,先是一愣,他靜坐沉思片刻後,走到孩子麵前,神情十分嚴肅地說:“我錯了,不該打小妹,我小時候父母就是這樣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這樣的方法來對待你們。希望你們記住,將來不要用這樣的方法對待你們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道歉,無疑使父親在孩子們心目中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
有一個母親一次回到家,看到書櫥被翻得亂七八糟,地上到處都是書,女兒正坐在地上翻書。當時她很生氣,對著女兒就是一頓“狂轟濫炸”。沒想到女兒卻很委屈也很生氣,她不承認是她把書翻亂的,而是堅持說進來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結果這個母親聽後更生氣了,她認為女兒錯了卻不肯承認錯誤,於是命令女兒半小時內把地上的書全部整理好。女兒非常委屈,氣呼呼地開始收拾書。
過了一會兒,孩子的爸爸回來了,事情才真相大白,原來是孩子的爸爸找資料把書櫥翻亂的。這個母親誤會了自己的女兒,為自己的言行不妥有些後悔。等她去看女兒的時候,女兒已經把書整理好了,但就是不肯和自己的媽媽說話。這個母親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鼓足勇氣向女兒承認了錯誤,承認自己不了解清楚就批評孩子是不對的,並正式向女兒道歉,說:“孩子,媽媽錯怪你了。”
這個母親是明智的,她選擇向女兒道歉,也贏得了女兒的尊重。據這個母親講,女兒看到媽媽向自己道歉後,臉上就露出了笑容。父母事後問女兒:“如果媽媽不道歉,你會怎麼辦?”女兒回答是:“媽媽錯了可以不道歉,我錯了以後也不道歉。”
其實作為父母,誰也不敢保證對待孩子的態度永遠是正確的,但隻要在麵對孩子的時候有一種“道歉意識”,那就永遠不會出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如果從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缺點、過失,孩子就會產生“父母永遠正確而實際上老是出錯”的觀念,久而久之,對父母正確的教誨,孩子也會置之腦後。如果父母在做錯事後,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情,就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嚐到原諒他人的甘甜。
“向孩子道歉”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教育方式,家長一定要注意。家長向孩子道歉,孩子才能學會向家長道歉,孩子才能學會承擔責任,這樣才能培養出真誠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