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二十幾歲,要懂得成功的真正含義(3 / 3)

時下的種種媒體,包括圖書、雜誌、電視等都在宣揚個性的重要性,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年輕人帶來了負麵影響。個性有時也會成為獨特、怪異的代名詞,過度張揚的個性會在不知不覺間傷害別人,並阻礙自己的發展。張揚個性肯定要比壓抑個性舒服,但是如果張揚個性僅僅是一種任性,僅僅是一種意氣用事,甚至是對自己的缺陷和陋習的一種放縱,那麼,這樣的張揚對你的前途肯定是沒有好處的。

很多人熱衷於張揚自己的個性,相當一部分是一種習氣,是一種希望自己能任性地為所欲為的舉動。他們不希望把自己的行為束縛在複雜的條條框框中,他們希望暢快地發泄自己的情緒。

但作為一個社會中人,真的能這麼“灑脫”嗎?比如你走在公路上,如果僅僅走自己的路而不注意交通規則的話,警察就會來幹涉你,會罰你的款。如果你走路也要張揚個性,一味橫衝直撞的話,還有可能出車禍,為張揚個性付出血的代價。

所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這種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現實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社會是一個由無數個體組成的人群,每個人的生存空間並不很大,所以當你想伸展四肢舒服一下的時候,必須注意不要碰到別人。二十幾歲,當你張揚個性的時候,必須考慮到你張揚的個性是什麼,必須注意到別人的接受程度。如果你的這種個性是一種非常明顯的缺點,最好的選擇還是把它改掉,而不是去張揚它。

不要使張揚個性成為你縱容自己缺點的一種漂亮的借口。社會需要你創造價值,社會首先關注的是你的工作品質是否有利於創造價值。個性也不例外,隻有當你的個性有利於創造價值,是一種生產型的個性,你的個性才能被社會接受。

許多名人都有非常突出的個性,愛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不拘小節,巴頓將軍性格極其粗野,畫家凡·高是一個缺少理性、充滿了藝術妄想的人,但這些並不代表他們的個性就是正確的。

名人因為有突出的成就,所以他們許多怪異的行為往往被社會廣為宣傳;有些人甚至認為怪異的行為是名人和天才人物的標誌,是他們成功的秘訣。我們隻要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種想法是十分荒謬的。

名人確實有突出的個性,但他們的這種個性往往表現在創作的才華和能力之中。正是他們的成就和才華,使他們的特殊個性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如果是一般的人,一個沒有多少本領的人,他們的那些特殊的行為可能隻會得到別人的嘲笑。

社會需要的是生產型的個性,你的個性隻有融合到創造性的才華和能力之中,才能夠被社會接受。如果你的個性沒有表現為一種才能,僅僅表現為一種脾氣,它就隻能給你帶來不好的結果。

如果你想成就一番事業,就應該把個性表現在創造性的才能中,盡可能與周圍的人協調一些,這才是一種成熟、明智的選擇。

成功箴言

社會需要你創造價值,社會首先關注的是你的工作品質是否有利於創造價值。個性也不例外,隻有當你的個性有利於創造價值,是一種生產型的個性,你的個性才能被社會接受。

成功不僅靠堅持,更多的是靠變通

人生如棋,變幻莫測。做事既要有執著於目標的勇氣,又要懂得靈活變通。有時候,在險境麵前,不妨明智地後退一步,結果可能會化險為夷,出奇製勝。所以,對自己的目標一定要認真努力地追求,但同時也要學會變通。

兩個貧苦的樵夫靠上山撿柴糊口。有一天,他們在山裏發現兩大包棉花。兩人喜出望外,棉花的價格高過柴薪數倍,將這兩包棉花賣掉,足可供家人一個月衣食無慮。於是,兩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趕路回家。

走著走著,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上扔著一大捆布,走近細看,竟是上等的細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餘,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背負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他的同伴卻有不同的看法,認為自己背著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這裏丟下棉花,覺得枉費自己先前的辛苦,堅持不願改背麻布。先前發現麻布的樵夫屢勸同伴不聽,隻得自己竭盡所能地背起麻布,繼續前進。

又走了一段路後,背麻布的樵夫望見林中閃閃發光,走近一看,地上竟然散落著數壇黃金,心想這下真的發財了,趕忙邀同伴放下肩頭的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擔挑黃金。

他的同伴仍不願丟下棉花,還是那副以免枉費辛苦的論調,並且懷疑那些黃金是不是真的,勸他不要白費力氣,免得到頭來空歡喜一場。

發現黃金的樵夫隻好自己放下麻布,挑了兩壇黃金,和背棉花的夥伴趕路回家。兩人走到山下時,突然下了一場大雨,兩人在空曠處被淋了個透濕。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背上的大包棉花吸足了雨水,重得已無法背動。那樵夫不得已,隻能丟下一路舍不得放棄的棉花,空著手和挑金子的同伴回家了。

我們通常形容頑固不化的人是“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這些人有可能一開始方向就是錯誤的,他們注定不會成大事。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方向稍有偏差,就會“差之毫厘,謬以千裏”。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早年就曾是永動機的追隨者,大量的實驗失敗之後,他很失望,但他很明智地退出了對永動機的研究,在力學研究中投入更大的精力。最終,許多永動機的研究者默默而終,牛頓卻因擺脫了無謂的研究,而在其他方麵脫穎而出。

因此,在一些沒有勝算把握和科學根據的前提下,應該見好就收,知難而退。走不通的路,就立即收住腳步,檢查其原因,調整原來的方向,從而突破桎梏,延伸視野,拓展新的思考空間。

一個人要想獲得事業上的成功,首先要有目標,這是人生的起點。沒有目標,就沒有動力,但這個目標必須是合理的,即是合乎實際情況和客觀規律的,合乎社會道德的,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目標。如果不是,那麼即使你再有本事,付出千百倍努力,也不會獲得成功。

人生總會碰到許多走不通的路,在這個時候,你應當換個角度考慮問題,重新去把握機會。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時刻,要審慎地運用智慧,作出最正確的判斷,選擇正確的方向,同時別忘了及時檢視選擇的角度,適時調整。

成功箴言

人生如棋,變幻莫測。做事既要有執著於目標的勇氣,又要懂得靈活變通。有時候,在險境麵前,不妨明智地後退一步,結果可能會化險為夷,出奇製勝。所以,對自己的目標一定要認真努力地追求,但同時也要學會變通。

挫折與失敗是邁向成功的階梯

挫折和失敗是邁向成功的階梯。任何成功都包含著失敗,每一次失敗與挫折都是通向成功的台階。

錢學森指出:“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做台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峰。”有誌氣、有抱負從而獲得成功的人,並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什麼走向成功的秘訣,而恰恰在於他們在失敗與挫折麵前不唉聲歎氣,不悲觀失望。成功與失敗並沒有絕對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敗的盡頭,失敗是成功的黎明。失敗的次數愈多,成功的機會亦愈大。

成功往往是最後一分鍾來訪的客人。你做一件事情失敗了,這意味著什麼呢?無非有三種可能:一是此路不通,你需要另外開辟一條路;二是某處故障作怪,應該想辦法解決;三是還差一兩步,需要你進行更多的探索。這三種可能都會引導你走向成功。失敗有什麼可怕呢?成功與失敗往往隻差一步。即使你認為失敗了,隻要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心態和自信,還是可以反敗為勝的。有人說,過分自信也會導致失敗,但所否定的隻是“過分”,而不是自信本身。如果你不是怕丟麵子,不是怕別人說三道四,那麼失敗傳遞給你的信息隻是需要你再探索、再努力,而不是你不行。

失敗與挫折也是對人的意誌的嚴峻考驗。我們在逆境中的表現是對我們成熟與否和氣質優劣的最好檢驗。真理在燧石的敲打下閃閃發光,失敗與挫折就是錘煉人意誌的燧石。那些獻身於人類偉大事業的創造者,在接連不斷的挫折和失敗麵前,不但沒有被壓倒,反而變得更加堅強,表現出了堅定不移、向著既定目標前進的英勇氣概。

失敗與挫折是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有所進取、求變創新和參與競爭的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隻要你進取,就必然會有失誤;隻要你還活著,就絕不是徹底失敗!失敗有什麼可怕呢?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在這個天平上,失敗總是倒向害怕失敗的人。強者與弱者,如果從實力上對照比較,那麼弱者還有可能會揚長避短,巧用心計,戰勝強者;如果從心態上區別較量,缺乏自信、害怕失敗的弱者必然失敗,有時甚至會被某種假象和錯覺所嚇倒。

成功者不一定具有超常的智能,也大都沒有特殊的機遇和優越的條件,更不是沒有經曆過挫折、艱難與失敗的人。相反,成功者大都是曆經坎坷,能在不幸的境遇中奮起前行的人。而且也不可否認,對成功者來說,處境的艱險、失敗的打擊和對於新事物沒有經驗,也曾給他們帶來困擾、憂慮、苦惱和煩躁不安的情緒。但成功者不怕這些困難,更不會被它們壓垮。

成功箴言

失敗與挫折是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有所進取、求變創新和參與競爭的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隻要你進取,就必然會有失誤;隻要你還活著,就絕不是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