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歲的男人,涉世之初要想成功,就一定要營造通向成功的人際關係。
成功=15%專業技術+85%人際關係
聰明人都會注意到,在生活中,成功的人大多是有關係網的人。這種關係網由各種不同的朋友組成,有過去的知己,有現在的密友;有男的,有女的;有前輩,有同輩或晚輩;有社會地位高的,有社會地位低的;有不同行業的,有不同特長的,也有不同地方的,等等。
二十幾歲的男人,在沒有任何背景的境況下,廣泛交友是獲得機遇的源泉。有許多機遇就是在與朋友的交往中出現的,朋友的一句話、朋友的幫助、朋友的關心,等等,都可能化做難得的機遇。在很多情況下,就是靠朋友的推薦、朋友提供的信息和其他多方麵的幫助,人們才獲得了難得的機遇。
小王在坐火車時和鄰座的一個人聊了起來。這個人過去是律師,後來逐漸厭倦了律師這一行,就辭職自己開辦了一家公司,現在這家公司發展得非常好。一路上,他們聊得很投機。到目的地後,他們匆匆交換了名片,小王順便也要了那個人的家庭住址和電話。幾個月後,小王所在的單位倒閉,他也失業了,找工作找了幾個月仍無著落,非常著急。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了那位在火車上遇到的人,於是就給他打電話,說明了自己的情況,問他那裏有沒有適合自己的崗位。雖然那個人的公司目前不缺人,但是他把小王介紹給了另一家公司,讓他去麵試。就這樣,小王找到了新的工作。
二十幾歲的男人並不能隻靠專業去獲得成功,專業隻是你生存的基礎,而拓展你的事業則需要廣泛的人脈。在一家信息公司開展的關於“哪類因素對職業生涯影響最大”的一項調查中,“個人能力”被大家公認為第一要素;其次,有30.77%的受訪者認為機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際關係的因素被排在了第三位,有17.3%的受訪者感受到了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其實,這三樣並不矛盾,往往具有累積加倍的功效。如果你有能力,而且在能力之外還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結果一定會是一分耕耘,數倍收獲。
調查中還發現,男性比女性更關注人際關係對職業生涯的影響。同時,隨著工作時間的增加,人們對於人際關係在職場中的作用也愈加看重。國企的職員對於人際關係的關注度要高於其他類型的企業。
每一個偉大的成功者背後都有另外的成功者。沒有人是靠自己一個人的能力達到事業頂峰的。假如你決心成為出類拔萃的人,千萬不能忽視人際關係。
眾所周知,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成功競選的過程中,他的擁有高知名度的朋友們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些朋友包括他小時候在熱泉市的玩伴,年輕時在喬治城大學與耶魯法學院的同學,以及當學者時的舊識等。當演說家羅安數年前應邀在阿肯色州熱泉市為旅遊業年會演講時,他才深刻地體會到這些人對克林頓總統的支持。
一個人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許多問題往往不是一個人能夠獨自解決的。當問題因無法解決而陷入僵局時,你就必須請教能為你指點迷津的人,請求他們幫助你,給你建議,以便順利解決問題。
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總結自己的成功經驗時曾經表示:“與太陽下所有的能力相比,我更關注與人交往的能力。”正是洛克菲勒這種卓越的人際溝通能力成就了他輝煌的事業。
曾任美國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曾說:“成功的第一要素是懂得如何搞好人際關係。”的確如此,在美國,曾有人向2000多位雇主作過這樣一個問卷調查:“請查閱貴公司最近解雇的3名員工的資料,然後回答:解雇的理由是什麼?”結果,無論什麼地區、什麼行業的雇主,2/3的答複都是:“他們是因為不會與別人相處而被解雇的。”
很多成功人士都深刻意識到了人脈資源對自己事業成功的重要性。曾任美國某大鐵路公司總裁的A。H。史密斯說:“鐵路的95%是人,5%是鐵。”美國成功學大師卡耐基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結論:“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隻占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所以說,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學會處理人際關係,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個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無怪乎洛克菲勒說:“我願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領更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
所以,二十幾歲的男人,涉世之初要想成功,就一定要營造適於成功的人際關係,包括家庭關係和工作關係。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家和萬事興”。你與家人的關係如何,決定了你與他人的關係。家庭關係為你與別人相處奠定下了基礎。同樣,你與同事、上司及下屬的關係是決定你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一個沒有良好人際關係的人,即使再有知識、再有技能,同樣得不到施展的空間。對此,美國商界曾作過領導能力調查,結果顯示:
1.管理人員的時間平均有3/4花在處理人際關係上;
2.大部分公司的最大開支用在人力資源上;
3.管理者製訂的計劃能否執行與執行的成敗,關鍵在於人。
可見,任何公司最大、最重要的財富都是人。
在我國,人脈資源同樣重要,如果你想獲得事業的成功,就要盡早建立自己的人脈網。
成功箴言
二十幾歲的男人並不能隻靠專業去賺錢,專業隻是你生存的基礎,而拓展你的事業則需要廣泛的人脈。
永遠也不會有人能獨自取得成功
每到秋天,大雁南飛的時候,整齊的雁群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它們之所以在空中不斷變換隊形,同它們的續航有著內在的聯係。這是它們在長期適應中所形成的最省力的團隊飛行方式。
雁群以“一字形”或“人字形”列陣飛行時,後一隻大雁的一翼,能夠借助前一隻大雁鼓翼時產生的空氣動力來飛行,這樣後雁飛行起來比較省力。當飛行一段距離後,大雁左右交換位置是為了使另一側的羽翼也能借助空氣動力緩解疲勞。
如果一隻大雁隻用自己的翅膀飛翔,那它不可能飛得太久。憑借著彼此的衝勁、助力而向前飛行,同時繼續“鼓舞”尾隨的同伴,這樣一來,雁群飛翔比孤雁單飛增加了70%的飛行距離。而當一隻孤雁即將脫離隊伍時,它馬上就會感到有股動力阻止它離開,借著前一個夥伴的“支持力”,它很快就能回到隊伍中。分享共同目標和集體感的雁群可以更快、更輕易地到達它們想去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當一隻大雁生病了,或是因槍擊而受傷脫隊時,另外兩隻大雁就會主動脫隊跟隨它,幫助並保護它。它們跟著落下的那隻大雁一起落到地麵,直到它能夠再次飛翔或者死去。隻有到了那時,另外兩隻大雁才會飛走,或隨著另一隊大雁趕上它們自己的隊伍。
正是由於為了共同的目標而相互協作,雁群才能夠越過萬水千山,最終回到它們的棲息地。
和大雁一樣,人也是群居的動物。離開了群體,人就不能健康成長。
群居是人類的特性,現代人同樣離不開群體,而且現代群體的組織形式也越來越發達。除家庭、社區外,還有學校、工廠、公司、軍隊、政府部門等組織嚴密的社會群體。人無法離開群體而生存,孤島生活是不現實的。
隨著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社會作為功能交換的體係越來越發達。個人對群體的依賴雖然如舊,但個人對群體的選擇性卻越來越強。通過對群體的選擇和確定,個人可以不斷發掘自己的潛力,發揮自己的才能,拓展自己的發展空間。
二十幾歲的男人適應社會和認識社會最好的方法就是走向某個社會群體,使自己社會化,承擔社會責任,這意味著使自己成為社會的真正公民,使自己與社會相融合。
信息社會一大特點是人與人之間的聯係交流增多,人們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增加交往的機會。發達的交通工具、便捷的通訊網絡等都讓人與人之間的頻繁交往成為可能。
隻要你想生存,你想成功,你就離不開合作——各種各樣的合作。隻是合作的形式與合作的效率不同,僅此而已。
精誠合作、集思廣益是人類最了不起的能耐。這些能耐不僅可以創造奇跡,開辟前所未有的新的天地,也能激發人類的潛能,使人麵對人生再大的挑戰也不畏懼。俗語所說的“一根筷子容易斷,十根筷子斷就難”也說明了合作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