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神經係統(2 / 3)

外側丘係lateral lemniscus由蝸背側核與蝸腹側核發出的纖維大部分在腦橋基底部交叉至對側,形成斜方體trapezoid body,並與對側少量未交叉纖維一起上行,構成外側丘係,終於丘腦內側膝狀體;部分纖維止中腦下丘。傳導雙耳的聽覺衝動。

上行纖維束中還有脊髓小腦後束和脊髓小腦前束,分別經小腦上腳、下腳入小腦皮質。

B。下行纖維束 錐體束pyramidal tract由大腦皮質運動區發出的皮質脊髓束和皮質核束構成錐體束。沿腦幹腹側下降,依次穿過中腦的大腦腳底、腦橋的基底和延髓的錐體。皮質核束在下降途中,其纖維陸續終於腦神經軀體運動核和特殊內髒運動神經核。皮質脊髓束的大部分纖維在延髓錐體交叉處交叉後下行,構成皮質脊髓側束;小部分纖維不交叉構成皮質脊髓前束。二束分別沿脊髓對側的外側索和同側的前索下行,陸續的分別止於脊髓同側和雙側的前角運動神經元。

其他下行纖維束:腦幹內還有錐體外係的下行纖維束,包括皮質腦橋束、額橋束和頂、枕、顳橋束,下行至腦橋。紅核脊髓束、頂蓋脊髓束、前庭脊髓束和網狀脊髓束,均下行至脊髓。

③網狀結構 腦幹中除腦神經核、非腦神經核及特異性長傳導束以外的廣大區域,神經纖維交織成網,大小不等的神經細胞散在其中,這種灰白相間的區域稱為網狀結構。腦幹網狀結構與中樞神經係統各部有著廣泛的聯係。

(3)腦幹的功能

①傳導功能 聯係大腦皮質與脊髓、小腦的上、下行纖維束都經過腦幹。

②反射功能 腦幹內有多個低級反射中樞,如中腦內有瞳孔反射中樞,腦橋內有呼吸調整中樞和延髓內維持生命活動的呼吸、心搏等基本中樞。

③網狀結構的機能

A。調節骨骼肌張力 通過下行調節係統,對下傳的衝動,進行加工整理,經過易化區強化某些衝動,使伸肌張力增強;抑製區使屈肌張力降低。

B。調節內髒活動 網狀結構中有許多重要的生命中樞。如延髓網狀結構外側有心血管運動中樞,內側有呼吸中樞。網狀結構中還有血壓調節及吞咽和嘔吐等中樞。

C。影響大腦皮質的活動 通過上行網狀激活係統,使各種感覺信息非特異投射到大腦皮質的廣泛區域,維持大腦皮質的清醒狀態,影響意識水平和注意力。

網狀結構係統還對傳入的大量繁多信息進行整理,篩選分辨,具有調節某些刺激強度的功能。

2.小腦cerebellum位於顱後窩,腦幹背麵,大腦枕葉下方。以三對腳與腦幹相連,其間腔隙為第四腦室。

(1)外形與分葉 小腦呈扁圓形,上麵平坦,下麵兩側部膨隆為小腦半球,中間部凹陷縮細,稱小腦蚓。小腦表麵有許多平行排列的淺溝,在前1/3處有一深溝,稱原裂。以據發生和機能將小腦分為三葉:

絨球小結葉flocculonodular lobe又稱原小腦或前庭小腦。位於小腦下麵前部的絨球和蚓部的小節,體積最小。接受前庭神經及前庭神經核的纖維,調節肌緊張,維持身體平衡。

小腦前葉anterior lobe又稱舊小腦或脊髓小腦。包括原裂以前的半球和蚓部。主要接受脊髓小腦前、後束纖維。控製肌張力和運動協調。

小腦後葉posterior lobe又稱新小腦或大腦小腦。位於原裂以後的部分,主要接受大腦皮質的纖維,影響運動的起始、計劃和協調,包括確定運動的力量、方向和範圍。

(2)小腦的構造 小腦由表麵的小腦皮質、內部的小腦髓質及小腦核構成。

小腦皮質cerebellar cortex其組織結構由外向內分為分子層、梨狀細胞層和顆粒層。

小腦髓質cerebellaer medullary主要由出、入小腦半球的纖維組成上、中、下三對腳。小腦借三對腳與腦幹相連。小腦下腳接受來自脊髓、延髓進入小腦的纖維;小腦中腳接受來自腦橋進入小腦的纖維;小腦上腳是由小腦齒狀核發出的纖維,進入中腦與中腦紅核和丘腦聯係。

小腦核cerebllar nuclei白質深部埋藏的一些灰質團塊,統稱為小腦中央核。共4對,由中線向兩側依次為頂核、球狀核、栓狀核和齒狀核。頂核位於第四腦室頂的上方,主要接受舊小腦皮質的纖維,其纖維經小腦下腳終止前庭神經核和網狀結構。齒狀核接受新小腦皮質的纖維,栓狀核和球狀核接受新、舊小腦皮質的纖維。這三對核發出纖維組成小腦上腳。

(3)小腦的功能 主要是維持身體平衡、調節肌張力和協調軀體運動。來自脊髓、腦幹及端腦的傳入纖維經小腦三對腳入小腦皮質,由此發出的纖維止於小腦核,由核發出纖維主要經小腦上腳投射至間腦、腦幹及脊髓的不同部位,以完成上述功能。小腦或其纖維受損時,表現肌張力減弱,平衡失調,站立不穩,步態蹣跚的病態運動等。

3.間腦diencephalon位於中腦和端腦之間。大部分被端腦半球掩蓋。兩側間腦之間不規則的窄隙為第三腦室third ventricle,上通側腦室,下通中腦水管。間腦分為背側丘腦、上丘腦、下丘腦、後丘腦和底丘腦五部分。

(1)背側丘腦dorsal thalamus亦稱丘腦,是位居間腦背側的一對卵圓形灰質塊。前端凸隆為丘腦前結節,後端膨大為丘腦枕,中間被第三腦室分隔。背麵為側腦室底,外側麵與尾狀核和內囊相接,腹側前部接下丘腦。內被“丫”形白質板分隔為前核、內側核和外側核。前核為白質板分叉間的區域,接受乳頭丘腦束,其纖維至扣帶回。內側核位於白質板內側,接受丘腦其他核群的纖維,其纖維投射至大腦額葉皮質,是軀體和內髒的感覺整合中樞。外側核位於白質板外側,分為腹前、腹中和腹後核。腹後核又分為腹後外側核和腹後內側核。腹後外側核接受內側丘係和脊髓丘係的纖維;腹後內側核接受三叉丘係和孤束核來的味覺纖維。腹後核發出纖維投射至大腦皮質感覺區。腹中間核和腹前核接受小腦、紋狀體、紅核和黑質來的纖維,其纖維投射至大腦皮質的軀體運動區。

丘腦的各核團分為三類:

非特異投射核團 有正中核、板內核和丘腦網狀核等。主要接受腦幹網狀結構的纖維;其纖維彌漫的投射到大腦皮質的廣泛區域,維持大腦皮質的興奮狀態。

特異性中繼核團 有腹後核、腹中間核、腹前核和部分丘腦前核。接受具有特定機能的上行纖維束;其纖維投射至大腦皮質的特定區域,定位和機能均比較明確。

聯絡性核團 有內側核、外側核的背層及部分丘腦前核。接受多方麵的纖維,整合各種衝動,與大腦皮質聯絡區建立往返性聯係。

大部分感覺傳導束在到達大腦皮質之前都要經丘腦中繼。所以,丘腦是各種感覺神經衝動的中繼站,同時也是一個複雜的分析與綜合的整合中樞。

(2)後丘腦metathalamus在丘腦枕的外下方,為兩個小丘狀隆起,即內側膝狀體和外側膝狀體。內側膝狀體為蝸神經的中繼核,接受外側丘係纖維,是聽覺皮質下中樞。其發出的聽輻射投射至大腦皮質聽覺中樞。外側膝狀體是視神經的終止核,接受視束,為視覺皮質下中樞。由此核發出視輻射投射至大腦皮質視覺中樞。

(3)上丘腦epithalamus位於背側丘腦的後上方,包括鬆果體、韁三角和丘腦髓紋等。鬆果體為內分泌腺,抑製性腺發育,調節生物鍾;後二者屬邊緣係統的結構。

(4)底丘腦subthalamus又稱腹側丘腦,位於間腦與中腦被蓋的過渡區,為錐體外係的重要結構。

(5)下丘腦hypothalamus位於背側丘腦的前下方,構成第三腦室側壁的下部和底。下丘腦由前向後依次分為視上區、結節區和乳頭體區。

視上區 包括視前核、視上核和室旁核。後二者屬分泌神經元,其軸突組成下丘腦垂體束下行至神經部,構成神經垂體的主要部分。視上核的神經分泌細胞分泌加壓素vassopressin;室旁核的神經分泌細胞分泌催產素oxytocin。它們通過各自神經元的軸突經漏鬥腹側送至垂體,由垂體釋放於血液。加壓素超生理劑量能使小血管的平滑肌收縮,血壓升高;平時主要促腎遠曲小管和集合小管的對水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故又稱抗利尿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如果這些細胞受損,抗利尿素分泌過少,可導致尿崩症。催產素能引起妊娠子宮平滑肌收縮,加速分娩過程,並與催乳素一起促進乳腺分泌。

結節區 位於灰結節背麵,有背內側核、腹內側核和漏鬥核。後者發出纖維組成結節漏鬥束至垂體。漏鬥核為分泌性神經元。漏鬥核等含有多種神經分泌細胞,能夠合成多種肽類激素,有促進腺垂體細胞分泌釋放激素(RH)和抑製腺垂體細胞分泌的抑製激素(RIH)。這些激素沿結節漏鬥束送至垂體門脈係統,以調控垂體前葉激素的合成與分泌。再通過腺垂體分泌的激素入血,調控遠部各腺細胞的分泌活動。目前已知的下丘腦釋放激素有:生長激素釋放激素(GRH)、催乳素釋放因子(PRF)、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CRF)、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促黑素細胞激素釋放因子(MRF);釋放抑製激素有:生長激素釋放抑製激素(GIH)、催乳素釋放抑製激素(PIH)、促黑素細胞激素釋放抑製激素(MSIH)等。

乳頭體區 有乳頭體核和後核。乳頭體核接受穹窿的纖維,發出乳頭丘腦束和乳頭被蓋束,分別終於丘腦前核和中腦被蓋,是邊緣係統的重要結構。

下丘腦的主要特點是聯係廣泛,有些神經元不僅能接受神經衝動,而且還接受血液和腦脊液的理化信息;還有部分神經元不但能合成激素,其軸突既能傳導神經衝動,又能將合成的激素送至神經末梢釋放。在機能上,下丘腦是神經內分泌活動的中心,將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結合起來,成為內髒神經的皮質下中樞,對內環境穩定、個體生存、生殖和內分泌等活動進行廣泛的調節,還參與情緒反應。

4.端腦telencephalon俗稱大腦cerebrum,是中樞神經係統最高級部位,約占腦體積的3/4,由左、右半球組成。兩半球之間有大腦縱裂相隔,裂底由纖維構成的胼胝體連接。半球表層為凹凸不平的大腦皮質所覆,皮質的深麵為白質,白質內有灰質團。半球內的空腔為側腦室。

(1)大腦半球的外形 大腦半球表麵有深淺不同的溝,溝與溝之間的隆起稱回。左右半球的溝、回形態基本對稱,是對腦進行分葉和定位的重要標誌。每側半球借三條恒定的溝分為五葉。

外側溝lateral sulcus在外側麵,從前下腦底斜向背外側麵後上方行的深裂。溝下部為顳葉temporal lobe。溝深麵有一個三角形皮質區為島葉insular lobe。

中央溝central sulcus在上外側麵,起自半球上緣中點梢後,斜向前下行,終於外側溝上方。溝前部為額葉frontal lobe,溝後部為頂葉parietal lobe。

頂枕溝parietooccipital sulcus在內側麵後部,自前下向後上,轉至背外側麵,是頂葉與枕葉occipital lobe分界線。

①半球上外側麵的溝和回

額葉 位於中央溝前方和外側溝上方。在中央溝前緊鄰的為中央前回precentral gyrus。前外側有額上溝、額下溝,分額葉為額上回、額中回和額下回等。

頂葉 位於外側溝上、中央溝和頂枕溝之間。在中央溝後緊鄰的為中央後回postcentral gyrus。頂葉的頂內溝上為頂上小葉,下為頂下小葉。後者前部為緣上回,後部為角回。

顳葉 在外側溝下方。有與之平行的顳上溝和顳下溝,分顳葉為顳上回、顳中回和顳下回。在外側溝深處,顳上回上麵有幾條短回,為顳橫回transverse temporal gyri。

枕葉 位於頂枕溝後方。溝回多不恒定。

島葉 略呈三角形島狀,隱於外側溝深麵。

②半球內側麵的溝和回 內側麵有中央前、後回自上延伸至此的區域,稱中央旁小葉。有纖維組成的弓形胼胝體斷麵,上方有與之平行的扣帶回。後下方,有距狀溝,溝下方為舌回,距狀溝與頂枕溝之間夾有三角形的楔葉。

③半球的底麵 由額、顳和枕葉構成。額葉底麵內有縱行的嗅束,前端膨大為嗅球,嗅束後端擴大為嗅三角。接受嗅神經纖維,與嗅覺衝動的傳導有關。嗅束、嗅球和嗅三角等組成嗅腦。位於枕葉和顳葉底麵內側的腦回,稱海馬旁回。其前端向後卷曲成鉤。海馬旁回的內側為海馬溝,溝內側部分皮質卷入側腦室下角內,形成海馬。海馬內側的鋸狀窄條灰質,稱齒狀回。海馬和齒狀回合稱海馬結構hippocampal formation。海馬旁回、鉤與扣帶回在半球內構成穹窿狀腦回,稱穹窿回。海馬被認為是學習記憶和遺忘的重要結構。

④邊緣係統limbic system由邊緣葉和附近的皮質及有關皮質下結構等構成。這些腦區在結構和機能上密切相關,將下丘腦和大腦皮層聯係起來,在機能上主要與嗅覺和個體保存、種族繁衍、內髒活動、情緒調節、生物節律和儲存、轉換信息、參與記憶等生理活動有關。邊緣葉的位置處於大腦半球和間腦交界處的邊緣。包括半球內側麵胼胝體周圍和側腦室下角底壁周圍的一圓弧形結構。

(2)大腦半球的內部結構 大腦半球表麵灰質稱大腦皮質cerebral cortex,皮質深麵的大量白質,稱大腦髓質cerebral medullary。基底部的白質中藏有灰質團,稱基底核basal nuclei。半球內腔隙為側腦室。

①基底核 基底核位於腦底白質內,共四對。包括豆狀核、尾狀核、屏狀核及杏仁體。

尾狀核caudate nucleus呈“C”形彎曲,分頭、體、尾三部。頭部膨大與豆狀核相連;體、尾部細長,尾部向下彎入顳葉,與杏仁體相接。

豆狀核lentiform nucleus呈雙凸鏡狀,在水平切麵上呈三角形,被兩層白質板分隔為三部分,外側部較大,稱殼;內側二部稱蒼白球(又稱舊紋狀體)。殼與尾狀核合稱新紋狀體,屬錐體外係的皮質下中樞,參與軀體運動的控製與調節。

屏狀核claustrum島葉皮質與豆狀核之間的薄層灰質。

杏仁體amygdaloid body在海馬旁回前方的鉤深層,與尾狀核的尾端相連。杏仁體屬於邊緣係統,是邊緣葉控製下的皮質下中樞,與內髒和情緒調節有關。

②大腦髓質 由大量縱橫交錯的有髓纖維組成,主要是聯係皮質各部之間及皮質與皮質下結構的。可分為連合纖維、聯絡纖維和投射纖維。

連合纖維commissural fibers是連接左、右半球皮質間的纖維,包括胼胝體、前連合及穹窿連合等。

胼胝體corpus callosum位於大腦縱裂底,是連接兩半球皮質間最大的纖維板。在正中切麵上,呈拱橋形。其纖維向前、後和兩側投射到兩半球各葉的皮質,使大腦在機能上成為一個整體。

聯絡纖維association fibers是聯接同側半球各回間或各葉間的纖維。聯係相鄰腦回間的短纖維稱弓狀纖維;聯係各葉間的纖維較長,包括鉤束、上縱束、下縱束、扣帶等。

投射纖維projection fibers是聯係大腦皮質與皮質下結構的上、下行纖維。投射纖維出入大腦半球時,經過背側丘腦、尾狀核和豆狀核之間,構成寬厚的白質纖維板,稱為內囊internal capsule。在水平切麵上,內囊呈向外側開放的雙“><”字形。前部較短,稱內囊前腳;後部較長,稱內囊後腳;中部彎曲,稱內囊膝。內囊是一側半球的投射纖維出入大腦的門戶,受損後可導致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例如,一側損傷後可導致對側半身感覺喪失、偏癱和雙眼對側視野偏盲,即“三偏綜合征”。

③側腦室lateral ventricle是左右半球內的腔隙。室內有脈絡叢,內含腦脊液。其形狀與腦外形一致。兩側腦室前角各借室間孔與第三腦室相通。室間孔若阻塞,腦脊液積於側腦室,出現腦積水。

(3)大腦皮質的組織結構 人類大腦皮質約有26億個神經細胞,麵積約為2200cm2,有1/3露於腦表麵,2/3陷於腦溝內,約占腦重的40%,是人類大腦獲得完善的分析與綜合能力,構成語言、思維、意識和情感等活動的物質基礎。在結構和機能上是中樞神經係統內發育最複雜和最完善的部位。大腦皮質控製和調節著所有皮質下結構和周圍神經的活動。

大腦皮質可分為古皮質(包括海馬和齒狀回)、舊皮質(嗅腦部分)和新皮質。古、舊皮質由三層結構組成,新皮質由六層神經細胞構成。即Ⅰ分子層:主為水平細胞、星形細胞;Ⅱ外粒層:主為星形細胞;Ⅲ外錐體層:較厚,中、小型錐體細胞多,以中型錐體細胞為主;Ⅳ內粒層:細胞密集,多數是星形細胞;Ⅴ內錐體層:主要是大、中型的錐體細胞;Ⅵ多形層:以梭形細胞為主。

(4)大腦皮質的分區和機能定位

①大腦皮質的分區 不同部位的大腦皮質六層結構的厚度、細胞形態和纖維疏密都有差異。這些結構上的不同,決定了功能上的區別。為了便於形態研究和機能分析,一些學者根據皮質各部的細胞和纖維構築,將全部皮質分為若幹區。目前較常用的是Brodmann(1909)把大腦皮質分為52區。

②大腦皮質的機能定位 大腦皮質是神經係統機能活動的最高中樞。某些反射活動相對集中在大腦皮質的不同區域,將該區域稱為某反射中樞。這些中樞僅為管理該機能的核心部分,其他皮質區也分散地有類似的機能。當某一中樞結構受損時,可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但經過適當的治療和功能訓練,非中樞區在一定程度上代償此功能。所以,大腦皮質機能定位的概念是相對的。除這些中樞外,大腦皮質的其餘大部分區域為聯絡區。它們並不限於某種特定的機能,而是對各種信息進行加工整合,參與完成更高級的神經活動。

③大腦皮質的重要中樞

第Ⅰ軀體運動區 主要位於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為4、6區。該區發出錐體束,主管全身骨骼肌的隨意運動,並接受第一軀體感覺區傳來的深感覺。其特點是:左右交叉支配。若一側運動區受損,則對側相應的骨骼肌出現癱瘓。上下倒置支配,即身體各部在運動區內的局部定位關係猶如倒立的人形(頭麵部是正位)。支配各部肌群的運動區麵積大小與運動的精細度和複雜性呈正相關,即運動越複雜,代表區就越大。

錐體外係運動中樞,範圍較廣,幾乎遍及大腦各葉皮質。但主要在額、頂兩葉,且和錐體束的區域有一定的重疊。錐體外係中樞對骨骼肌的控製多是雙側性的,主要是調節肌張力,協調肌群運動和維持姿勢。在錐體外係活動的基礎上,錐體束所控製的骨骼肌才能進行比較精細和準確的收縮。

人類的第Ⅱ軀體運動區位於中央前、後回下麵腦島蓋處,補充運動區在額上回內側麵的第6區。

第Ⅰ軀體感覺區 位於中央後回和中央旁小葉後部,即3、1、2區。接受背側丘腦腹後核中繼的淺、深感覺,並發出纖維到第一軀體運動區。身體各部在感覺區的投影特點和運動區相似,即左右交叉,上下倒置,它是投射區麵積的大小與相應器官感覺敏銳程度呈正相關。如手指、唇、舌的感覺敏銳,說明需要處理的信息多,機能更複雜,投射區就大。

第Ⅱ軀體感覺區與第Ⅱ軀體運動區重疊。以軀幹、四肢感覺為主。

視區 位於枕葉內側麵,距狀溝上、下方的皮質,即17區。接受外側膝狀體發出的視輻射纖維。特點是:一側視區與雙眼的一半視野有關,即同側視網膜顳側半和對側視網膜鼻側半的視野。一側視區受損,可引起雙眼對側視野偏盲;兩側視區受損引起全盲。

聽區 位於顳葉的顳橫回,即41、42區。接受內側膝狀體發出的聽輻射纖維。每側聽區都接受雙耳的聽覺衝動。一側聽區受損,可引起雙耳聽力下降,不會引起一側全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