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兒童情緒障礙導致兒童學習困難的糾正(2 / 3)

兒童恐懼情緒是兒童期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大多數兒童在發育的某一階段曾有過恐懼反應。許多正常兒童在早年不僅對某些特殊事物感到恐懼,並且常常害怕多種事物。兒童期恐懼一般十分短暫,部分兒童恐懼持續的時間較久,但許多兒童恐懼不經任何處理,隨著年齡的增長,恐懼自行消失。不同的年齡階段,所恐懼的內容和對象也不同,如幼兒多見的恐懼情緒是怕與親人分離,怕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怕某些動物和昆蟲,怕黑暗,雷擊內電,怕凶惡的麵孔和怪人,而對社會情境的恐懼,則開始於青春早期以後。

(1)病因:根據恐懼的內容,兒童恐懼症可以分為對身體損傷的恐懼,如怕死,怕出血等;對自然事件的恐懼,如怕黑暗,怕動物等;對社交恐懼,如怕上台發言,怕到人多的地方等。兒童恐懼症的病因如下:

①恐懼症的形成基於經驗、學習的基礎上獲得的。

②通過直接的經驗學習獲得的。

③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而學習獲得。如兒童看到父母或家人對某種外界的刺激或情景表現為過度恐懼和回避反應時,便可以通過共鳴性的學習,對同樣的刺激也產生恐懼。

④具有恐懼症家族史的兒童發生恐懼症的較多。兒童所恐懼的內容與母親的恐懼、焦慮症狀相關。因此,認為兒童的恐懼往往是由於模仿母親的焦慮而得以加強。

(2)診斷標準: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 3)對兒童恐懼症的診斷是:指兒童不同發育階段的特定恐懼情緒。

(3)治療

①心理治療。是治療兒童恐懼症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係統脫敏治療、衝擊療法、放鬆訓練、生物反饋治療。

②藥物治療。主要有非典型抗抑鬱藥鹽酸舍曲林、氟伏沙明、米氮平可以治療兒童恐懼症,此外還有三環抗抑鬱藥多塞平、氯丙米嗪,也可以服用小劑量抗焦慮藥物阿普唑侖、艾司唑侖、地西泮等。

5.學校恐懼症

學校恐懼是兒童恐懼症的一個類型。兒童由於不願意與母親分離,或在學校遭受挫折、打擊或學業失敗,導致不願意去學校上學,不願意再嚐試這種痛苦體驗。如果此時強迫兒童去上學,會使其產生焦慮抑鬱及自主神經係統症狀,產生回避這種痛苦體驗的念頭,久而久之使這一不良情緒固定下來。

(1)患病率:Kenndy推測每年發生率為17‰,Chazan通過研究精神科兒童住院的病例,發現僅占住院兒童的1%。Miller在兒童精神科門診中發現恐懼症中有60%為學校恐懼症。我國研究發現學校恐懼症占兒童情緒障礙的1/10.

(2)病因

①分離性焦慮導致學校恐懼症,年幼兒拒絕上學在實際上是害怕離開母親。

②兒童擔心失敗而不去學校。

③學校恐懼症是上學過程中遇到挫折,而使其不願意到學校的行為固定下來。例如兒童在入學、轉學或升學中遇到的過分嚴厲的老師,在學校學習或其他活動上的失敗、挫折或遭到委屈、羞辱,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和焦慮不安心理,害怕並且不願意再麵對或重新嚐試這種痛苦的經驗。開始對這種情境產生回避性反應而待在家中,而使其不良情緒固定下來。此時如果母親對兒童外出離開自己表現出焦不安,則會增強兒童的害怕和恐懼情緒。

④親子關係不正常,母親為慢性焦慮患者,希望把兒童留在家中做伴,兒童擔心去學校後,自己的父母會遭到不幸,因此自己要求留在家中;兒童擔心自己離開家庭時,會受到意外傷害;母親害怕兒童去學校會發生不幸事故。

⑤兒童學業失敗,在學校遭到挫折和侮辱,或兒童父母生病,父母離異以及家庭有某些變故。

(3)臨床表現

①兒童上學時感到很勉強,很痛苦,該去上學時不去或提出很苛刻的條件,有時顯出要出學校或準備到學校的樣子,但一旦到學校或接近學校就逃走,堅持拒絕上學。

②有的兒童在上學日或當日清晨訴說頭痛,頭暈,有時可以有腹痛、腹瀉、嘔吐等不適,有的兒童在上學的頭一天晚上就表現腹痛,以上症狀在節假日不出現。

③當強製這些不願去上學的兒童去上學時,會出現強烈的情緒反應、焦慮不安、痛苦、喊叫、吵鬧等,任何保證、安撫和物質上的好處,均不能吸引他們同意去上學,有的兒童甚至寧願自己在家受皮肉之苦也不願去學校。

④當他們在家時,看書或和夥伴遊戲時一切正常。

(4)類型:學校恐懼症在臨床上可以有兩種類型:神經症型和人格障礙型。神經症型主要有以下特點:①兒童性格執拗,緊張,並且表現黏滯,但在社交和智能方麵表現良好。②兒童常常表現為膽怯、害怕、恐懼、害羞、缺乏自信。③發病次數為首次發病。④多在星期一發病。⑤急性發作。⑥低年級常見。⑦曾有過要死的語言。⑧母親健康有問題或兒童認為母親有病。⑨與父母關係密切。⑩在大多數場合父母的適應能力良好。[11]父母熱心料理家務。[12]父母易與人共事。

人格障礙型學校恐懼症的特點:①兒童對外部世界感到恐懼、敏感抑鬱、拒絕上學僅僅是這些症狀的一部分。②兒童對父母有嚴重的反抗態度,不服從,挑剔,過分放肆或侵略性。③有過幾次發作病史。④周一起病,有緊張的不適,並且不常出現。⑤緩慢起病。⑥高年級常見。⑦當前無想死的念頭。⑧母親無病。⑨與父母關係不良。⑩母親有神經症行為,父親有個性障礙。[11]父親對家務或子女缺乏興趣。[12]父母難於與人共事。

(5)診斷:關於學校恐懼症的診斷,Bery Nichols和Pritchard提出4條診斷標準。①去學校產生嚴重困難;②嚴重的情緒焦慮;③父母知道他們在家;④缺乏明顯的反社會行為。典型病例診斷不困難,但在疾病的早期診斷較為困難,尤其是在開始以腹痛、嘔吐、頭暈、頭痛為主訴者,往往不易想到與情緒恐懼有關。而反複以軀體病診治,學校恐懼症的病狀發作與兒童在學校的學習時間有明顯的關係,與情緒、學習、學校的事件有關,這時應想到患有學校恐懼症的可能性。

(6)鑒別診斷

①情緒障礙。患有學校恐懼的兒童常伴有明顯的情緒障礙;而逃學兒童一般無明顯的情緒障礙,常有違紀問題。

②學習困難。學校恐懼的兒童一般學業不成問題,或者是品學兼優的學生;而逃學兒童一般有學業上的困難。

③父母的關心。學校恐懼兒童一般家庭條件較好,父母對兒童的期望值過高,過分保護;而逃學兒童往往得不到父母的關心,並且常常遭受體罰。

④學校恐懼的兒童的父母知道患兒拒絕上學留在家中;而逃學兒童的父母往往不知道兒童沒有去上學,他們表麵上裝著去上學,半路上或課間從學校逃出,到外麵遊蕩。

(7)治療:可選用的藥物有鹽酸舍曲林、氟西汀、帕羅西汀、氯米帕明;亦可服用小劑量抗焦慮劑,如阿普唑侖、艾司唑侖、地西泮等。近年來,研究表明,β腎上腺能阻滯藥、單胺氧化酶抑製藥、5 HT再攝取抑製藥、苯二氮類等均可有效地治療學校恐懼症。

6.強迫症導致兒童學習困難的糾正

強迫症是發生在兒童時期的反複的一種持久的思維、表象和衝動強加於意識中持續和重複出現。包括詞、數字、觀念、思維、想象、情感和衝動,這種觀念並非自願產生,患兒企圖擺脫又無法擺脫,有時按某種規則或刻板程序做出的重複動作或活動。一般來說,這些動作可以用來抵消或減輕焦慮不適的心情。兒童本人意識到這種行為是多餘的,無意義,也給本人造成痛苦,浪費時間,妨礙兒童的正常生活和學習,並導致學習困難。有時也幹擾他人,患兒明知不對也不能放棄。

(1)患病率:兒童強迫症患病率占精神障礙住院兒童的1%,門診就診人數的0.2%。在2000名10~11歲兒童中報告為0.3%。Berg對新澤西州5000名高中生調查,其患病率為0.33%。Rutter在英國的懷特島調查2199名10~11歲兒童為0.3%。Flament等報道青少年群體流行學調查時患病率為0.8%,終生患病率1.9%。Karno等報道在一般人群中患病率2%相當接近,並且發現至少1/3~1/2的成年患者通常是在兒童時期發病,常常是男多於女。

(2)病因

①遺傳因素。Sworth研究發現17名強迫症患兒家庭中有7個母親,4個父親及1個姐姐患有強迫症。美國精神衛生研究所發現強迫症患者二級親屬中有20%符合強迫症的診斷,而受影響的家庭成員中強迫症的首發症狀常與家庭成員中最早發病者的症狀不同,所以強迫症的發病不是家庭成員中的相互影響,而是遺傳在起作用。

②腦影像學研究。強迫症兒童有腦室擴大的傾向。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研究表明:強迫症兒童前額葉眶部皮質及紋狀體(主要是尾狀核)的功能失調。

③行為學派認為。強迫症的形成是在強烈的體驗影響下,大腦皮質興奮或抑製過程過度緊張或相互衝突,形成了孤立的病理惰性興奮灶。強迫性行為具有減輕焦慮和抑鬱情緒的作用。

④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強迫症起源於性心理發育的肛門期。這階段正是對兒童進行大小便訓練的時期,親子之間,一方要求對方順從,另一方要求自主而不受約束,於是引起兒童的內心衝突,並導致兒童產生強烈的敵意,使得兒童心理發育固著在這一時期。以後當兒童遭到精神刺激時,其性心理的發育便退化到較早的階段。出現幼兒期的衝突、行為與人格特征。並且認為強迫症狀是對威脅性衝突的外在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