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都要更好地聽從於內心,要知道追求工作也便是奮鬥的過程。調整內心的工作會讓自己真正地活著。
其三,對壓力寫下目標並付諸於行動。我們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明白在將來先處理什麼事情後處理什麼事情,然後逐步地去擊破,這樣就壓力越來越容易去解決。
在哈佛大學,教授拿起一個水杯,問學子們:“你們說這杯水有多重呢?”同學們回答的答案各異,最後教授說:“這杯水隻有200克,不過你能將這杯水端在手中多長時間?”同學們笑了,說:“就200克而已,想端多長時間就端多長時間。”
教授說:“雖然是200克,我相信同學們拿一分鍾都沒有問題,但是拿一天,一個星期?就會很難有人堅持下去了。”這時候,學子們開始讚同教授的觀點。
教授又說:“這杯水拿在手上會越覺得沉重,就像身上的壓力時間長了就無法承擔。我們所要做的是放下這杯水,休息後再拿起,如此便會拿得時間更為久一些。我們也要好好地得到放鬆,才能很好地去承擔身上的壓力。”
還有一則故事。
山田本一在東京的馬拉鬆邀請賽中成為了冠軍,他取得這個成就讓人大為佩服。記者問他:“你是如何取得這樣的優秀的成績呢?”他說:“用自己的智慧去擊敗對手。”
當時,人們對山田本一的這句話並沒有深刻地了解,直到多年後在山田本一的自傳中人們才得知原來是這樣子的:“在比賽之前,我會把路線看一遍,並確定途中明顯的事物。我會畫下很多路標,第一個是某個商店,第二個是某棵樹,第三個是某棟建築物,如此等等。這樣一來,我便會在比賽的槍聲響後,先衝向第一個路標,當到了第一個路標之後,我又向第二個路標邁進,當到了第二個路標,我又奔向第三個路標。這麼一來,就會覺得每一段都輕鬆了很多,就不會被幾十公裏的路程給嚇趴倒了。”
關於山田本一的這段話,哈佛大學的一位作家說:“我在寫小說的時候,也會先確定書的主旨和結構,並考慮的是一個小節,當這個小節完成之後,再考慮下一個小節,如此一來幾十萬字的小說我卻覺得很自然地就完成了。”
這些是在讓我們得知,可以把壓力分成幾個部分,逐步地去突破,那麼就不會顯得身上重若泰山了。
哈佛會告訴學子,壓力要去承受,但也要懂得在壓力的時候學會休息,這樣才不會一下子被壓趴倒站立不起來。
人有必要正視壓力,不讓自己的心靈因為壓力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