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分兩種類型:一種叫蘋果型肥胖;另一類叫鴨梨型肥胖。如果這個人胖,肚子大,脂肪集中在腹部內髒,這是蘋果型肥胖或內髒型肥胖,多為男性,這種肥胖很危險,跟心髒病、腦卒中高度相關;而女性肥胖常為鴨梨型,肚子大,臀部和大腿粗,脂肪在外周,所以叫外周型肥胖,這種人得心髒病較少,較安全。越是內髒型肥胖、蘋果型肥胖,動脈硬化越明顯。
有句俗話說,腰帶長,壽命短。超重15%,減壽十年。已知與肥胖有關的疾病有100多種,尤其誘發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癌症更為危險。
英國布裏斯托爾大學科學家的研究顯示,肥胖與癌症之間有著一定的聯係,肥胖程度越高,患癌症的風險就越大。研究指出,肥胖者體重每增加5公斤,將來因患癌症而死亡的幾率就會增加,特別是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與肥胖的關係更為密切。
肥胖會對健康造成多種危險,它會增加青少年高脂血症發病率,並使動脈粥樣硬化提早發生。另外,兒童期超重者中關節炎、痛風、糖尿病和骨折等發病率亦比一般人增高。除此以外,還會導致呼吸係統受損、運動能力下降等。不僅大吃傳統的雞鴨魚肉發胖,飲食西化,大吃快餐,也是發胖的元凶。總之,飲食過飽過多危害大矣!尤其內髒肥胖更危險,對人體健康更有破壞性。肥胖可分為皮下脂肪堆積型(簡稱皮下肥胖型)和內髒脂肪堆積型(簡稱內髒肥胖型)兩大類。皮下脂肪堆積型的特點是脂肪主要集中分布於腹部、臀部及大腿部皮下組織內;而內髒肥胖型則是脂肪主要集中分布在腹腔裏的腹膜。臨床觀察發現,內髒肥胖型肥胖者更易患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症和糖尿病。為什麼內髒肥胖型肥胖者更具危險性呢?因為內髒脂肪能遊離入門靜脈,就會直接對肝髒產生不良影響,導致脂類代謝異常。而皮下脂肪遊離入血管後,要經過體循環才能到達肝髒,所以對肝髒的影響比較小。研究發現,皮下肥胖型的人與內髒肥胖型的人體內膽固醇成分不同。前者體內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含量高,這種膽固醇能進出動脈壁,不會沉積於血管壁內膜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還能清除已經存在於血管壁上的膽固醇,從而起到預防心髒病的作用;而後者HDL含量低,因而患心髒病的可能性就大。
2、影響智力發育
暴飲暴食,長期飽食,可以誘發大腦中一種叫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蛋白質大量分泌,促使血管細胞增殖,造成血管狹窄,供血能力減弱,加重腦缺氧。影響青少年智力發育。日本關東小學研究發現,30%~40%的癡呆老年人,與年輕時食量偏多有關。美國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在暴飲暴食習慣的女性中,30%的人反應速度慢於常人,並且她們很難保持集中的注意力、智力明顯低下。
少兒飲食過量,不但會猛增胃腸的負擔,幹擾心、肝、胃等正常功能,導致胃腸疾病,而且會出現部分食物不能完全消化的現象。不僅“積毒”難返,“積食”也難返。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滯留在胃腸中,容易造成腹脹、腹痛,還易被腸道細菌腐蝕而變質,產生一定的毒素,影響孩子胃腸粘膜以及肝腎的功能。家庭應很好地控製孩子的飲食量。貪吃貪喝,暴飲暴食,對孩子的成長和發育有害而無益。
3、引發胰腺炎
飲食不節,暴飲暴食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進一步可並發腹膜炎,甚至會喪失性命。胰腺位於上腹部腹膜後,由許多胰泡和導管組成。人進食後,胰腺分泌的胰液進入腸道消化食物。暴飲暴食會引起胰液大量分泌。如果胰液排出受阻,胰管內壓力增高,胰液就會逸出胰管或腺泡壁,把胰腺周圍組織當作“食物”來消化,從而引起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一旦發病,最顯著症狀是劇烈腹痛,多在暴飲暴食後2小時左右發病。疼痛多位於中上腹部,少數可在左、右上腹部或臍部出現疼痛。疼痛表現為鈍痛、鑽痛、刀割或絞痛,呈陣發性加劇。繼而為持續性劇痛,可向左背和左腰部,同時有惡心、嘔吐、發熱、黃疸等症狀。急性壞死出血型胰腺炎病情尤其危急。病人皮膚呈斑狀青紫,四肢濕冷,脈博細弱,血壓下降,常發生休克,甚至引起猝死。急性胰腺炎後果嚴重,一旦發現類似症狀,應盡快送醫院救治。
節製飲食,是預防急性胰腺炎最重的措施。尤其是老年人,飲食宜清淡,每餐隻吃八成飽,忌油膩辛辣,更勿暴飲暴食。
4、引發不育症
據一項資料統計目前全世界有不孕症者5000-8000萬人。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21世紀,不孕症將成為僅次於腫瘤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第三大疾病。我國也約有10%的育齡夫婦存在著生殖障礙,並有逐漸增加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