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習慣養成與改造重在“十要”(2 / 3)

一本好書就是一劑良藥,不僅能增長知識,啟迪智慧,而且能淨化靈魂,解除煩惱,調節情感,從而避免疾病侵襲。我國古代的養生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不僅重術、重方法,而且重道、重修養。被曆代奉為“學仙之玉律,修道之金科”的《黃庭經》開宗明義第一章有詩曰:“詠之萬遍升三天,千災以滅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以卻老年永延。”這詩句盡管有誇張的成分,但讀書能健身卻是無法否定的事實。所以古代養生學家都把讀書,特別是讀養生方麵的書,作為他們養生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宋代詩人陸遊在《解嘲》一詩中寫道:“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正是手不離書,使他壽高85歲。國外也有人做過統計,挑選了16世紀以來的歐美偉人400名,看看究竟哪類人的壽命最長。結果是讀書人以平均79歲們居首位。

讀書養生是有科學依據的。書中的語言文字是一種信息,必然會在機體內產生反響,給人一種刺激。醫學們發現,這種刺激可以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經常讀書,會使人的身心陶融在平和、清雅、愉悅的文字之中,接受一係列美好信息的刺激,抵製一些不良的習慣的侵襲如酗酒,縱欲,賭博等。自然有利健康。科學家認為,讀書是一種“思維體操”。多讀好書,焉能不長壽焉能不德高品優呢!

5、要選準主攻點

生活習慣是人在時間長河中搏擊而形成的,有好習慣,也有壞習慣。人的習慣不盡相同,不良的壞習慣多少也不同,危害性大小也不同,各人在改造壞習慣中,要根據自己情況選準主攻點。

生活習慣是由人的生活理念、情趣愛好而形成的,而且又是一種時尚,受人文、職業、地理環境以及教育程度等影響製約的。人與人之間性格有差異,生活習俗和方式也不盡相同,如有人喜歡按時就寢、早睡早起,生活有規律;有的人則喜歡遲睡晚起,生活不規律;有的人習慣清茶淡飯,不講究吃精細糧;有的人則喜歡挑食、貪食和暴飲暴食。有的人日常以素食為主,吃得淡並注重吃好早餐,有的人則喜歡高能量食物吃得鹹,不把早餐當回事;有的人煙酒不沾,而有的人卻煙酒不離;有的人喜歡多跑多運動,加強鍛煉,而有的人卻以車代步,缺少運動。有的人情緒樂觀,胸懷寬廣,成天笑嗬嗬的;而有的人放著快活不會享,成天憂思忿恐,終日無歡顏……不同的生活方式帶來不同的後果: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精神抖擻,身心強健;而不良的生活方式會令你疾病纏身,半百衰老。

所以每個人在改造壞習慣,培養好習慣中,都要選準主攻點,各有側重。例如中青年男性,主攻點應是消除過度緊張,戒煙限酒,不愛運動等,而青年女性應戒除和改造過度染發、濫用化妝品和美容等。而老年人退下來後,就要防止發生貪坐、貪臥、貪看等不良習慣。老年人貪坐貪臥是想身體多休息,其實坐在沙發上不運動,血脈不活,身體的抗病能力就越下降,各種疾病就會悄悄地找上門來。因此堅持每日適量的運動和活動對老年人養生防病是非常有益的。

老年人需要多休息,累了應該躺一會兒,但不宜久臥不起。臥床時間過久,肢體活動減少,會導致機體功能減弱,體力下降,抗病力隨之降低,會加速衰老及誘發多種疾病。

老年人不宜每天貪看電視,連續長時間地看電視,尤其是情節緊張、場麵驚險的鏡頭,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更為不利,甚至可誘發中風。另外,長期坐位還會妨礙下肢血管循環,易引起電視綜合症。專家們建議老年人每天看電視不宜超過1-2個小時,而且在內容上應有所選擇。

老年人可要警惕滋生貪坐貪食貪看的“壞”習慣,應是戒除和改造的主攻點。

6、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財富

人生有很多天賦的父母給的寶貴財富,有的珍惜,有的不珍惜。例如有人有一個天賦的健康體魄,可是叫吸煙酗酒等壞習慣白白毀壞了。殊不知,讓壞習慣滋生泛濫,就是對生命不負責任,就等於自我減壽和慢性自殺。人隻有珍惜生命,珍惜難得的人生財富,才能下決定跟不良的生活習慣決裂。教育家陶行知說:忽視健康,就等於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法國醫學家蒂素說:運動可代替藥物,而所有藥物都不能代替運動。這些至理名言應該給我們以警示。

人生到底有那些可貴的健康財富呢,有人把它列為十二種,現介紹如下:

(一)積極的精神狀態:所有的財富都始於積極的精神態度。

(二)良好的體質:適度的體育鍛煉是避免疾病的最佳途徑。

(三)和偕的人際關係:真誠地對待別人的人一定會得益。

(四)脫離恐懼:被貧窮、批評、疾病、失去愛、年老、死亡等恐懼所奴役的人不會是真正富裕、自由的人。

(五)對未來成功的希望:希望是人的一種最快樂的基礎。

(六)美好的信念:信念將思想的普通能量轉換成精神上的等價物。

(七)與人分享自己的幸福的願望:這是找到幸福的門徑。

(八)熱愛自己的工作:找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並努力去完成它。

(九)對所有的事物有放開的內心:永遠處在獲取知識的狀態。

(十)嚴於自律: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者,是永遠成不了任何事物的主人。

⑾理解人的能力:理解別人先必須理解自己,對人的理解是所有友誼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基礎。

(12)經濟保障:前麵11大財富隻要人們想擁有,就一定能夠擁有,並且很容易地將人生第12大財富——金錢吸引過來。

一個人要想永遠擁有這些寶貴財富,就要不懈的跟不良的壞習慣作鬥爭,例如,你要想體格健壯,你就要跟暴飲暴食,不愛運動,睡懶覺等不良習慣作鬥爭,你要想有信念,你就要跟自卑、恐懼、憂鬱等不良的心理作鬥爭,你要想擁有財富,就要跟賭賄、揮霍、浪費等惡習作鬥爭。一句話,改造壞習慣,是珍惜寶貴的人生財富的前提和必備的條件。人們應該警覺,絕不能讓天賦的父母給的人生財富叫壞習慣毀了,那可是人生悲劇。這樣的悲劇確實屢見不鮮。

7、要著力提高“健商”

戒除壞習慣要有智慧,要有很高的“健商”,健商低、健康意識少,不可能在改造戒除壞習慣中取得成功和實效。健商不一樣戒除不良習慣的效果就會不一樣。

什麼是健商呢?健商是一健康理念。是在2000年召開的國際傳統醫學研討會上提出的,當時立即受到各界的關注。大家認為它比智商(IQ)、情商(EQ)、財商(FQ)更具普遍性,是新世紀實現大健康的錦囊。

健商,從宏觀上來說是指一個人已具備和應具備的健康意識、健康知識和健康能力。此三要素缺一不可。從微觀上說,健商可細化為體商(BQ)、心靈商(MQ)、人緣商(RQ)和性商(SQ),這4個Q構成“健商木桶”。

在健商之要素中,健康意識和健康知識更為重要,沒有健康意識和知識,成為“康盲”,不可能認識壞習慣的危害性,有的人對自己身上染上的壞習慣,不以為然,認為自己身體好,能吃能睡就行,習慣好壞沒關係。還有的認為,沒病就是健康。殊不知,生活習慣和方式比疾病對健康的威脅和影響更大,而生活習慣與健康的關係,遠比它與體質的關係密切得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所謂健康,並不僅僅是得病,還應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會交往方麵的健康。也就是說,健康是在精神上、身體上和社會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狀態”。自然,健商獲得,是要自己去感情,體驗那些習慣有利於自己健康,那些習慣不利於自己的健康,改技有利的,改正不利的,即所謂“吃一暫長一智”,如果“吃一暫”不長一智,那就不可能提高健商,例如酗酒,酗一次酒等於得一次急性肝炎,可是他第二次又酗酒。這就健商低的表現,所以健商必須提高自己的感悟智慧。

回首過去的20世紀,人類對客觀世界的改造所取得的成就是空前的,然而比這更重要的是壽命的延長並不明顯,好不容易延長的壽命又是帶病生存;文明病愈來愈多,治不好的病也愈來愈多;保健誤區太多,很多人甚至在自我減壽,絕大多數的人不能終其天年……正如盧梭告戒我們的:“在人類一切知識中,對人最有用的知之最少的是關於人類自身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