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劫後餘生(2 / 3)

接替“大中華”老大位置的,是永華影片公司。

永華影片公司的創始人是李祖永和張善琨。

張善琨日偽期間曾在上海組織“中聯電影公司”,為日本人所用,被罵為漢奸電影頭子。抗戰勝利後,張善琨心中恐懼,逃往海外。但久居海外,自然苦悶。張善琨一直關注國內動態,發現當時在“中聯”工作過的演職人員並沒有受到管製,他的心思也開始活動。張善琨是個有能力的人,他想在電影業再幹一番事業出來,而在國外,顯然不可能實現他的想法。

張善琨當時實在並非自願為日本人效力,所以一直認為把他定為漢奸屬於冤枉。但盡管如此,他仍不敢回國。思前想後,他覺得香港可以作為他幹一番事業的好地方,英殖民地的氣氛相對寬鬆。但他並未敢馬上行動,辦電影公司需要雄厚的資金,他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背景,以為他遮風擋雨避免當局的清算,而這些條件,他暫時都不具備。

就在這時,他認識了李祖永。

李祖永門第顯赫。父親李屑清曾是前清北京造幣廠的廠長,母親年輕時與西太後慈禧頗有交情。李祖永本人就讀於天津南開大學,與周恩來、葉恭綽是同學。畢業後去美國邊姆赫斯特大學人文學院深造,回國後在大學校園裏做過教授,之後又主持上海大業印刷公司,給國民黨政府印鈔票。抗日戰爭期間,和“蔣、宋、孔、陳”四大家族過從甚密,做過軍火和黃金生意。

1946年,李祖永從美國回國,途經香港,下榻香港的頂級賓館半島大酒店。當時張善琨也在香港,聞訊急忙趕去拜訪。倆人一拍即合,李祖永當即答應出資,與張善琨合辦電影公司。由李祖永任董事長,張善坤說他不便公然露麵,宜隱在幕後,故總經理一職仍由李祖永兼任,張善琨隻掛藝術總監與製片主任之名。

針對張善琨的惴惴不安,唯恐當局清算他在日偽時期的罪惡,李祖永安慰他說:“你真被抓進監獄,我叫監獄長今晚放人,他不敢等到第二天。”

對此張善琨深信不疑。他知道李祖永與國民黨要員關係甚好,這也正是他找李祖永做靠山的原因。

於是1947年,“永華影業公司”的招牌掛了起來。其中“永”字取自李祖永的名字,“華”字則取自當年張善琨創辦的“新華影業公司”。掛牌當天,香港影壇的知名人士全被請去,邵村人置身其中,尚想,永華公司也沒片場,也許會找到自己,租用他這個香港規模最大的拍攝基地。

不料李祖永財大氣粗,又有後台,經當時的港督葛量洪批準,很快就在九龍購得一塊地皮,建立了中國電影界有史以來最大的兩個攝影棚,並購置了整套進口的攝影、錄音、照明等設備。令昔日片場老大邵村人不禁咋舌,自歎弗如。

這般大手筆,自然就方便網羅人才。加上他們不惜重金,一時旗下有吳祖光、程步高、李萍倩、柯靈、姚克等著名導演,有舒適、陶金、王元龍、周璿、白楊、舒繡文、唐若青等著名演員,以及著名攝影師餘省三等人。

強大的編、導、演陣容,雄厚的資金力量,讓永華公司信心十足地高擎起“大製作”的旗幟,宣稱專拍“巨片”。他們果不食言,於1948年推出第一部開山之作《國魂》。這部電影號稱投資百萬,由吳祖光根據舞台劇《正氣歌》改編,卜萬倉導演。同年又投拍另一部巨片《清宮秘史》,耗資四十萬港元,由姚克編劇,朱石麟執導,演員有舒繡文、周璿、舒適、唐若青等大牌明星。這兩部巨片拍攝於新中國成立前,因為時間上的不湊巧,以及選材的不妥,後來招致了眾多非議。但在當時,永華公司卻因此奠定了其香港影壇霸主的地位。《清宮秘史》在瑞士洛迦諾舉辦的“洛迦諾國際電影節”中入選,並在歐美和中東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公映,反響頗不俗。後來,永華公司拍攝的影片《火葬》,在巴拿馬國際電影節獲獎,一舉打進南美市場,成為香港首家贏得國際聲譽的電影公司。

麵對永華公司的強大陣勢,本就沒有找準方向的邵村人急忙對自己公司的拍片計劃叫停,他說:“我們競爭不過人家,還是不要以卵擊石。南洋影片公司暫且仍與大中華公司一起,走合作拍片的道路。”

但是,發行始終都是永華公司致命的弱點。無論內地,還是香港、南洋,他們都沒有建立自己的院線。沒有院線的製片商很吃虧,受控於他人,片子必須要好,要能保證票房,才能被院線商所接受。假如一部片子不被院線商看好,片商很可能血本無歸。不像擁有院線的公司,不管好壞,都可在自己的影院放映,區別僅僅是賺多賺少。

但院線商與製片商評價影片好壞的標準,往往不同。所以雖然後來永華公司又拍了《春風秋雨》、《翠翠》、《玫瑰玫瑰我愛你》等一係列高質量影片,因院線商不認可,認為沒有票房,都拒絕放映,或者在放映宣傳上不予配合,使得曾經雄霸一方的“永華”,漸漸顯出頹敗之勢。

與此同時,《清宮秘史》在北京公映期間,突然被叫停。之後全國所有影院接到通知:禁映《清宮秘史》,並在全國範圍內對《清宮秘史》進行大清算、大圍剿、大批判。

直到幾十年後,才揭秘《清宮秘史》受批,源自黨內的路線鬥爭。但當時李祖永和張善琨自然不知道內幕,認為封殺《清宮秘史》完全是衝著他們來的。有一點他們很明白,那就是“永華”的影片,自此不可能再進入內地市場。而他們主拍國語片,主要目標正是內地觀眾。

種種意外和變故,令永華公司一蹶不振,再沒崛起。

當大公司當前,邵村人自認沒有競爭實力,因而止步不前;當“大中華”和“永華”輝煌不再,邵村人又似乎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公司的命運,依然束手束腳,遲疑不決。

1948年,“大中華”敗下陣來,邵村人即與“大中華”脫離了關係,收回自己的片場,並改名為“邵氏父子公司”,英文名Show Sons,簡稱SS。但這時候的邵村人,已經失去了當初無所顧忌勇往直前的魄力,他看到以“巨製”為旗幟的“永華”公司的敗落,就努力控製成本。邵村人原本在邵醉翁時期就一直負責公司財務,習慣精打細算,節衣縮食。他的邵氏父子公司很少添置演出服裝,夥食也多是粗茶淡飯。雖然這樣節省了成本,拍攝影片很少超出預算,但拍出來的片子,未免不夠恢弘大氣。加上他拍片的觀念和手法比較保守,長此以往,漸漸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這時在南洋的邵山客和邵逸夫的發行業務,也重新恢複了運行,公司名為“邵氏兄弟公司”,英文名Show Brothers,簡稱SB。南洋仍然是邵氏父子公司最大的市場,所不同的是,如今“兄弟公司”需要影片,要向“父子公司”去買,賬目分得很清楚。這時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經不是當初的家族大鍋飯,而變成了兩個公司之間的合作關係。除了“父子公司”的影片,“兄弟公司”若還需要其他影片,則由邵村人的公司買來樣片複製成拷貝,再加上百分之二十的傭金,賣給“兄弟公司”。而為了保證“父子公司”的利益,“兄弟公司”不得向其他公司購買影片。

邵氏兄弟的電影事業,至此走出了家庭式運作模式,兩個公司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合。這種產銷聯合一體的經營,具備其他公司無法比擬的優勢。

但是,如此優良的運作機製,仍不足以讓邵村人敢於放手大幹。邵氏父子公司的電影事業每況愈下。他們1953年拍了10部電影,到1954年僅拍了5部,且票房成績都不是很好。

市場是殘酷的,不會永遠給誰留有位置。商場中的規則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邵村人尚在觀望,又有兩家實力雄厚的公司在香港掛牌亮相。其中之一是南洋巨富陸運濤創辦的“電懋公司”,財力雄厚,不惜重金網羅人才,大量製作影片,一時成為香港影壇新貴。另一家是香港“左派”勢力所接管的“長城影片公司”,發展迅速,廣有市場。邵村人的父子公司在兩家大公司的夾攻之下,步履維艱,漸漸在香港影業呈現出頹敗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