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倩女幽魂》出師不利(1 / 2)

在《貂蟬》和《江山美人》之後,麵對紛至遝來的榮譽,邵逸夫等人並沒有陶醉。他是要做電影界大亨的,這點成績,對於他隻是一個勝利的開端,他需借這股強勁的東風,把自己的電影事業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邵逸夫這時有了一個夢想:讓邵氏影片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在國際大賽中拿到獎項。

在此之前,邵氏兄弟對於獲獎,向來並不看重。他們拍電影的目的很明確——賺錢。因此從邵氏公司成立,他們的影片就不曾進入主流,而是一直在發展市場。但《貂蟬》和《江山美人》的獲獎,為邵逸夫打開了一扇窗戶,他突然發現獲獎能夠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從而提高公司的整體形象,最終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所以,邵逸夫已經在構想邵氏第三部重頭戲。這時他想的已不僅僅是票房,而是在香港、在亞洲要有影響力,甚至要在國際上取得榮譽。當時,法國的戛納電影節、意大利的威尼斯電影節、德國的柏林電影節,被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曆史悠久,影響深遠。邵逸夫決定要參加一年一度的戛納電影節,並爭取拿下最高榮譽“金棕櫚獎”。若果真能拿下此獎,則標誌著邵氏公司的影片,得到了國際電影界的承認,從而使邵氏公司占得其他製片公司所沒有的優勢。

邵逸夫的夢想,也正是李翰祥的夢想。倘一部影片能在國際上獲獎,絕不僅僅給製片公司帶來效益,更會給導演帶來榮譽。

邵逸夫看到了李翰祥的大才,也通過接觸,知道了他的弱項。1958年,李翰祥在邵氏還拍了樂蒂主演的《妙手回春》、趙雷主演的《給我一個吻》、丁寧和胡金銓主演的《安琪兒》三部影片。這三部片子都是現當代題材的喜劇片,但無論是觀眾反響,還是藝術成就,都遠不如他執導的古裝劇。對此,邵逸夫和李翰祥本人,都看得十分清楚。

隻有李翰祥才能擔起拍攝邵氏巨製、衝國際大獎影片的重任,而李翰祥的強項則是古裝劇。那麼,邵氏下一步應該拍一部什麼樣的古裝巨片呢?邵逸夫和李翰祥都在思索。

邵逸夫、鄒文懷、李翰祥等人多次商量選題,一次次提出方案,又一次次否決。最終,李翰祥提出,將《聊齋》裏的《聶小倩》一篇,改編成劇本,搬上銀屏。

李翰祥的理由是,這個故事情節曲折離奇,戲劇性很強,容易吸引觀眾。而《聊齋》出自中國古代文人之手,雖多涉鬼神,其實很有中國文化特色,可以拍出一部文藝性很強的影片,而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影片,容易在國際上受到關注。

還有一個原因,李翰祥沒有說出來。他作為一個導演,有很多想法想在電影中實施,所以他非常希望嚐試拍攝各種風格的影片,這也是他選擇拍鬼神片“聶小倩”的原因。另外,《江山美人》雖然叫好賣座,並獲了大獎,但對那部影片,李翰祥心中是留有許多遺憾的。他認為《江山美人》隻是一部通俗演義式的電影,並無曆史依據,對於精通中國曆史、喜愛中國文化的李翰祥來說,這類題材並無吸引力。況且他雖然慎之又慎,仔細把握,影片卻仍有漏洞。所以他非常希望能拍攝一部文藝性強的影片,精雕細琢,以彌補上部影片留下的遺憾。他打算在藝術手法上嚐試新的突破,用幽緩、神秘的節奏,營造出一個淒美的意境,表現貌似荒誕的故事之外的豐富內涵,以期打造一部雅俗共賞、老少鹹宜的優秀片子。

李翰祥的提議得到了邵逸夫的首肯。他們議定,片名改為《倩女幽魂》。

得到邵逸夫的支持,李翰祥即刻開拍《倩女幽魂》。他首先對蒲鬆齡的原著進行了研究,決定隻取前半部,以使情節更為集中。除了保留原作的精彩情節,李翰祥自己還加進了許多細節。比如小倩以琴挑逗寧采臣、寧采臣由坊間畫冊得知小倩實為女鬼等情節,都為李翰祥所創,可謂曲筆妙趣,引人入勝。

接下來女主角“聶小倩”的人選,李翰祥卻出人意料地決定,不再用他的老搭檔林黛,而起用過檔邵氏不久的樂蒂。他認為頻頻使用同一個演員,會令人覺得邵氏無人。同時和林黛比起來,樂蒂的氣質更為古典清幽,和人物形象更為契合。

為拍《倩女幽魂》,李翰祥累得整個人瘦了一圈。他拍得極其認真,每一處都要反複琢磨,稍不滿意,即一遍遍重拍。李翰祥是要追求藝術上的完美,而邵逸夫則為衝國際大獎,浪費點膠片,自是不在話下。拍《聊齋》戲,戲裏的氣氛很重要,尤其是恐怖、緊張的場景,需要相應的光色控製及相應的配音、配樂。李翰祥在經營氣氛上很下工夫,帶給觀眾極強的現場感,恐怖處直叫人毛骨悚然。電影中的布景,也均由李翰祥親自畫成,或神秘幽邃,或美輪美奐,為影片中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