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沒有像《貂蟬》、《江山美人》那樣,給李翰祥留下遺憾。這完全是一部由他自己選題、自己策劃、按照自己意願拍攝的影片,李翰祥的才華,在影片中得以盡情施展,是一部頗具東方文化內涵的藝術片。一直到今天,仍有人認為:改編自《聊齋》故事的《倩女幽魂》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不朽名作。在這部影片裏,李翰祥盡顯大師風範,細節考究,費盡心思。服裝華麗,道具精致,重新塑造古典世界。李翰祥畫工了得,電影中的布景皆出自他的手筆;電影古雅飄逸,情韻空靈,有古典美人之稱的樂蒂演小倩,造型之美,叫人讚歎。
30年後,導演徐克重拍《倩女幽魂》。李翰祥當初設計的景物布局,以及添加的情節,被徐克原封不動地借用。可見此片的經典。
《倩女幽魂》殺青之後,李翰祥信心十足,決定帶著它飛往法國,奪取金棕櫚大獎。邵逸夫對此也十分重視,他和李翰祥一起,去法國參加戛納電影節。
不料,這一趟竟是铩羽而歸。大約西方人對東方文化不夠了解,也許因為本部片子的表達方式不被評委接受,再或者根本就是西方評委對中國電影有偏見,這部李翰祥精心拍攝的影片,在法國戛納電影節上,居然一個獎項也沒有拿到。
邵逸夫與李翰祥乘興而去,敗興而歸。不料,更為沮喪的還在後邊。這部影片投放市場之後,竟也反應冷淡,與之前《貂蟬》、《江山美人》的熱鬧相比,《倩女幽魂》可謂門前冷落鞍馬稀。
沒有獲獎,也沒有創造出預期的票房價值,邵逸夫自然失望。如果這部影片再次走紅,邵氏事業必會隨之更上層樓,孰料事與願違。
但真正受到打擊的,是李翰祥。《倩女幽魂》一片,從選題到拍攝,李翰祥每一個環節都是非常慎重的,盡量做到精益求精。他在這部影片中花了無數心血,傾注了他對電影藝術的新追求,滿心以為可以借助這部片子讓自己的事業再上一個新台階,未料會是這樣的局麵。因為他為這部影片付出了太多,寄予了太高的期望,事業上正在蒸蒸日上的李翰祥,對這突如其來的變故,未免一時有些不能接受。
問題出在哪裏?莫非是戲路一開始就選擇錯了?李翰祥的信心開始動搖,更覺得愧對充分信任自己的邵逸夫。
邵逸夫不同於李翰祥。他作為公司老板,從大局著眼,並不認為一部影片的失利,就是整個公司的失敗。他認為從總體上說,邵氏的局麵已經打開,各方麵都在有條不紊地向前發展,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至於《倩女幽魂》的失利,僅僅是一個暫時的挫折。
事實也確實如此。邵逸夫來港接手邵氏公司之前,香港影業是以“電懋”為領袖的巨頭時期。邵逸夫用短短一兩年的時間,就改變了這種局麵,使香港影業進入兩雄並列時期。當時,邵氏與“電懋”各有千秋,在時裝劇上,邵氏輸於“電懋”,而在古裝劇上,“電懋”遠遜邵氏。在獲獎方麵,邵氏與“電懋”基本上也是平分秋色,無論在亞洲影展,還是台灣影展上,兩家公司的影片以及演員、導演,都曾多次獲獎。
基於這些因素,邵逸夫雖然對《倩女幽魂》未能獲獎深感遺憾,卻並不沮喪。反倒是看到李翰祥悶悶不樂、遲遲打不起精神,令他擔憂。李翰祥是邵氏的金字招牌,是公司的搖錢樹,一部影片失利不要緊,如果李翰祥從此一蹶不振,就真的損失巨大了。
邵逸夫特意找到李翰祥,語重心長地勸導他:“《倩女幽魂》出師不利,是多方原因造成的,你不必因此耿耿於懷。勝敗乃兵家常事,商場也如戰場,戰場上哪兒有常勝將軍啊。你別背上包袱,來日方長,咱們爭取下一次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李翰祥見邵逸夫非但沒有指責埋怨,反而極力寬慰他,不覺心生感激。他試探著問:“我是不是已經江郎才盡了?”
邵逸夫哈哈大笑:“一部片子而已,何出此言。你的才情是有目共睹的,好好幹吧。”
心情已經跌入穀底的李翰祥,在邵逸夫的勸導之下,慢慢找回了自信。麵對邵逸夫的信任,他暗暗咬牙,決心要重新開始,好好研究電影市場,爭一口氣,以不辜負邵老板的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