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雙胞胎《梁山伯與祝英台》(2 / 3)

就這樣,一部大戲的主角,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擔任了。在此之前淩波從未在銀幕上亮過相,故邵氏上上下下,都對此議論紛紛,更令許多等待角色的名演員大失所望。

須知電影藝術,演員十分關鍵。很多觀眾看電影就是衝著熟識、喜愛的演員而去。所以李翰祥大膽起用新人,香港演藝圈也多有傳聞,甚至有好事者炮製李翰祥與淩波的花邊新聞。這也不難理解,一個從未演過電影的人,第一個角色居然是一部大製作劇目中的主角,自然令眾人注目。

這些空穴來風,卻被鄒文懷抓住,好好地利用了一把。他發揮自己的宣傳天才,將李翰祥起用新人之舉,配合拍攝花絮以及這些傳聞,不斷翻新炒作,使得一時間香港輿論界沸沸揚揚,言必稱“梁祝”。影片還在拍攝當中,觀眾已經在期盼了。

李翰祥對此一概置之不理,置若罔聞。議論是眾人的事情,宣傳是鄒文懷的分內工作,李翰祥隻是一門心思拍攝電影。這部戲對於李翰祥來說非常重要,他要借此擺脫“叫好不叫座”導演的名號,以重振自己的威風,也為公司帶來收益。況“電懋”也在籌拍此劇,自己必須又快又好,才能與“電懋”相抗。再者,大膽使用淩波,李翰祥自己也捏著一把汗,淩波畢竟毫無表演經驗,二人又是初次合作,效果究竟如何,尚未可知。新人用好了,或許會帶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但一著不慎,也很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可喜的是,淩波很有潛質,悟性極高。雖說初上銀幕,但已顯示出難得的靈氣和表演天賦,把一個梁山伯演得絲絲入扣,悲情處直能催人淚下。

因為要趕時間搶市場,《梁山伯與祝英台》拍攝期間,邵氏所有的影棚都騰了出來,其他戲都暫且為之讓步,四五個影棚裏聚集的都是梁祝劇組人員。李翰祥拿出了一股狠勁,以他為首的五六個導演,晝夜穿梭在幾個影棚之間,如此一部大製作的彩色電影,居然在半個月的時間裏,就殺青封鏡了。

此時,先於邵氏啟動的“電懋”的“梁祝”,還在拍攝期間。香港媒體把雙胞胎“梁祝”炒得沸沸揚揚,戲稱梁山伯與祝英台生前雖未得遂心願,結成姻緣,死後化蝶,卻生下了雙胞胎。雖是雙胞胎,亦不可能同時告別母體,先生下來的自然就是老大了。

邵氏的“梁祝”棋先一著,搶在“電懋”前麵占領了市場,可算贏得了第一步。人們都有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先期印象一旦形成,便很難再接受後麵的。

盡管如此,李翰祥仍然惴惴不安。他很怕這部影片同前邊那些片子一樣,遭受冷遇,也怕人們對新人淩波不夠認可。他忐忑難安地等待著市場反應。

李翰祥的擔心在幾天以後就徹底消失了。“梁祝”公映以後,在市場上一路高歌,受到前所未有的熱烈追捧。初時,香港影院還放映其他電影,但“梁祝”上市後,迅速脫穎而出,將同期電影打得落花流水。戲院很快就停掉了其他影片的放映,隻放“梁祝”,即便如此,戲院門前仍是人山人海,黑市票的票價翻了幾番,還是常常有價無票。上座率久居榜首,居高不下,長盛不衰。

“梁祝”不僅在香港火爆,傳入台灣之後,更是引發了“梁祝”風暴。台灣與內地文化本同根同源,這類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影片,一經進入,即廣受歡迎。許多人家傾巢而動,爭睹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曠世愛情悲劇。當時“梁祝”在台灣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放映,據說一個老太太在台北連看了十幾場,仍不過癮,當影片離開台北、去高雄放映之後,她又追到高雄,再接著看。而這樣癡迷的觀眾,當時在台灣並不是個例,許多“梁祝”迷都是連看多場。

“梁祝”不僅在港台火爆,還被鳳凰電影公司將拷貝賣給中國電影進出口公司,得以在中國內地上映,同樣廣受歡迎。其清澈明朗的黃梅調,纏綿曲折的劇情,大賺內地觀眾的眼淚。

直至此時,《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雙胞胎弟弟——“電懋”的“梁祝”,才姍姍來遲,進入市場。人們對於邵氏版“梁祝”早已認可,淩波英俊瀟灑的梁山伯扮相也早已深入人心,相較之下,“電懋”版梁祝無論從攝製水平,還是演員水準,都遠遜於邵氏,受歡迎程度則更不能相提並論,造成了“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局麵,票房成績亦遠遠落在邵氏後麵。

李翰祥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梁祝”一片證明,他不是一個隻會獲獎、不會賣座的導演。最主要的,是邵氏公司借此擺脫了票房低靡的尷尬局麵,也不再徒有“獲獎最多公司”之名,而無票房之實,隻此一片,就讓邵氏獲得了巨大收益。還有一點令李翰祥欣喜:他大膽起用新人之舉,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不僅為公司賺取了票房,還意外為公司發現了一位優秀演員——淩波。

事實上,對於個人來說,淩波從這部影片中獲益最大。可以說,她的全部人生軌跡都由此而改變。憑借此片,淩波從一個無人知曉的幕後演員脫穎而出,一炮而紅。她在片中的表現也確實出色,將梁山伯之前的憨厚、之後的淒苦,演繹得淋漓盡致。況以前的黃梅調電影,演員都是由他人幕後代唱,表情未免不太自然,淩波卻是真唱,更易表達情感,故而大受歡迎,得以一舉成名。影片在台灣舉行首映式,淩波亦隨劇組前往,轟動程度連她自己也沒有料到。熱情的台灣觀眾夾道歡迎,大呼“淩波、淩波”,氣氛之熱烈,據稱比當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訪台之時,有過之而無不及。

淩波在《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後,又陸續拍攝了《花木蘭》、《萬古流芳》、《虞美人》、《烽火萬裏情》等影片,均表現出了極高的表演水平,數次奪得金馬影後、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等獎項,奠定了自己華語片頂級女星的地位。東南亞、港台的多家媒體評選最受歡迎的華語片女星,淩波都曾名列第一。

1963年10月31日,第二屆金馬獎在台灣台北國光戲院舉行頒獎儀式。在此之前,就有台灣觀眾揚言,如果《梁山伯與祝英台》不獲獎、淩波不獲獎,他們就要遊行抗議。台灣多家報刊都報道了觀眾的這一言論,使得諸多評委都很緊張。

不過《梁山伯與祝英台》並沒有讓評委們為難。大家眾口一詞,對影片交口稱讚,心甘情願給出了相應獎項。因此邵氏公司成了此次活動中的最大贏家,《梁山伯與祝英台》一舉包攬五項大獎。影片獲“最佳劇情獎”,李翰祥獲最佳導演獎,祝英台的扮演者樂蒂,獲最佳女主角獎。讓評委為難的是淩波,淩波在劇中女扮男裝,不便領取“最佳男主角獎”,但其出色的表演,讓人不能不給她一個獎,最後獨出心裁,台灣的金馬獎評委特意為淩波設立了一個“最佳演員特別獎”,一時傳為佳話。直至今日,台灣媒體提到淩波,仍用“梁兄”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