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香港行政局公布了《電視發展新條例》。其中規定:持牌廣播機構不得經營與廣播無直接關係的業務。
鑒於此,無線於當年11月進行了改組,將無線一分為二,分為“電視廣播”和“電視企業”兩大機構。其中“電視廣播”(仍稱無線電視)主要經營電視及相關業務,電視企業則從事出版、印刷、文化娛樂、電視廣告製作、零售、旅遊、物業投資等業務。兩者均維持上市地位,其中電視企業雖然市值較小,卻擁有清水灣電視城。而清水灣電視城則是支撐電視廣播運作的生命線。
這次改組,誠然為企業的多元化發展拓寬了渠道。但誰也沒有料到,此舉埋下了一場戰爭的隱患。
時至1996年。這一年,邵逸夫已是90高齡。
這一年的2月12日下午兩點半,兩家上市公司:《南華早報》和邵氏旗下的“電視企業”,突然在香港股市停牌。
這一情況,立即引起香港成千上萬股民的關注。在股民的追問下,“電視企業”的發言人表示,這兩家上市公司將進行資產轉移活動,詳情暫不予透露。
實際情況是,這一天並未預料到會停牌。但“電視企業”的股價在當天早晨急劇飆升,交易機構詢問了公司管理層之後,才決定暫停其股市交易。
股市行家一望而知,這是有人要收購“電視企業”。果然,第二天,2月13日,《南華早報》提出了收購“電視企業”的動議。
這一消息引起邵氏集團的躁動。《南華早報》盈利可觀,其財力不容小覷,他們發動這場收購戰,意欲何為?
《南華早報》的老板是郭鶴年,與邵逸夫私交甚篤。1988年底,郭鶴年通過旗下的“嘉裏集團”,斥資20億元,收購了三成無線的股權。收購完成後,邵逸夫任“電視廣播”及“電視企業”的主席,郭鶴年任副主席。但郭鶴年很少公開露麵參與無線的活動。他的兩個侄子郭孔盛、郭孔輔,曾任無線高層,但都先後辭職離開。而郭鶴年本人,從1989年1月起,就是香港電視廣播董事局的核心成員,但是,1994年,他以“業務繁忙”為由,辭去了副主席職務。
作為大股東之一的郭氏家族成員,在無線的人越來越少,一個個淡出了無線的管理層。由此不難看出,郭氏與邵氏,兩大家族在“無線電視”的經營中已經產生了矛盾。
這大約是觸發郭氏對“電視企業”全麵收購的原因之一。
但真正讓郭鶴年下決心收購“電視企業”的,恐怕還是“電視企業”所擁有的物業價值。到1993年底,“電視廣播”的市場總價值已高達17.47億美元,而“電視企業”的市場價值也達到了2.05億美元。
雖然“電視企業”的市場價值不高,但它擁有清水灣電視城中占地26.6萬平方英尺的地產物業。它的租戶,是市場價值高達100多億港元的“電視廣播”,租期要到2047年。租金每兩年調整一次,一年的租金收入接近5000萬港元。
清水灣電視城有如此巨大的發展潛力,郭鶴年焉能不動心?
由於“電視企業”擁有大量的地產和物業,所以很明顯,若《南華早報》收購“電視企業”,將有助於擴大《南華早報》的資產基礎及經濟收益的來源。況《南華早報》早有意到內地籌辦財經類報紙,而“電視企業”也在集中精力開拓中國內地的出版業務。《南華早報》的董事局有理由相信,倘能成功收購電視企業,兩家公司則可以通力合作,拓展中國內地的出版業務。
基於此,《南華早報》轟轟烈烈發動了對電視企業的全麵收購戰。1996年2月28日,《南華早報》向電視企業股東發出收購文件,雙方正式交火。
但邵逸夫雖已年屆九十,卻寶刀不老。他向以大刀闊斧收購別人的企業而著稱,麵對郭氏集團的收購戰,豈肯束手就擒。
作為“電視企業”的兩大股東,郭鶴年和邵逸夫的持股量不相上下。如今郭氏出招收購,在持股量上並不占明顯優勢的邵氏家族,若不積極應戰,必然會落了下風,使“電視企業”姓了“郭”。此時擺在邵逸夫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麼應戰,采取有力措施反收購;要麼妥協,接受郭氏的收購。
“電視企業”是邵逸夫多年打下的江山,豈肯拱手讓與他人。於是邵逸夫決定接受挑戰,堅決進行反擊。
但是,這一在外界傳說中已近白熱化的戰役,當事人邵逸夫卻仍然表現得舉重若輕。3月7日,邵逸夫出席“上海實業”春茗酒會,席間,邵逸夫一直笑意盈盈,談笑風生。“上海實業”將書畫名家所繪《長壽圖》當場獻給邵逸夫,邵逸夫欣然接受,氣氛十分融洽。
席間有記者問邵逸夫,是否認為《南華早報》是惡意收購,邵逸夫的態度是“笑而不答”。當被問及是否同意出讓“電視企業”,成全郭鶴年,邵逸夫隻是說:不知道呀,要等獨立董事委員會的意見,等下周吧等等沒有實質性內容的話。
3月13日,“電視企業”獨立財務顧問摩根建議:拒絕《南華早報》的收購。建議被采納,邵氏開始布置反收購戰略。
邵氏兄弟持有電視企業34.64%的股權,與郭鶴年所持股份不相上下。邵氏反收購的方案,是現金收購,每股2.55元。若果然按此執行,所涉資金達6.9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