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雄風不減:耄耋之年再戰商場(2 / 3)

相比之下,邵氏的收購條件要比“南早”來得更實際更優惠。郭鶴年是以股換股,折合現金相當於2.5元。所以邵氏的現金收購方案一出台,在反收購戰中暫時占了上風。

當時輿論熱炒,“邵氏兄弟”現金收購“電視企業”股份,所需7億元資金在財政上並不成問題。“邵氏兄弟”此時手中掌握的現金已有5.7億元,若再出售部分收購回來的股份,財政上並不難應付。

邵氏提出反收購條件後,證券界人士開始分析“南早”對此可能做出的反應。證券界分析,如果郭鶴年妥協,按照“邵氏兄弟”提出的條件立即套現,將獲利3.7億元。但郭鶴年本人,則拒絕對此事表態。

3月15日,《南華早報》召開股東特別大會。會上通過接納收購“電視企業”的建議。並表示下周將研究邵氏兄弟提出的反收購建議對原來計劃的影響。

3月21日,收購戰升級。《南華早報》宣布提高收購條件。原來為2股“電視企業”股份換1股《南華早報》股份,如今改為20股“電視企業”股份可換11股《南華早報》股份,或以每股作價2.75元現金收購“電視企業”股份。

對此,輿論界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認為郭鶴年對“電視企業”誌在必得,也有人認為此舉是郭鶴年討價還價的策略,希望能用這種辦法逼得邵氏進一步提高收購價格,郭鶴年再趁機將“電視企業”的股份套現出售。

《南華早報》此舉一出,無論是換股還是現金收購價,都明顯比邵氏給出的價格高。至此,“南早”似乎略占上風。

那麼,對於“南早”提高收購價,邵氏兄弟又作何反應?

證券界許多人認為,由於“電視廣播”與“電視企業”的密切關係,邵逸夫站出來捍衛“電視企業”的可能性較大。“邵氏”極有可能再次提高收購價。而郭鶴年的收購建議,也不過是欲擒故縱,以期得到更高的價格,出售股份套現。

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認為邵逸夫不會再提高收購價。

但邵逸夫與郭鶴年,同為商界巨擎。高手過招,往往令人難以琢磨。人們無法斷定他們的下一步會如何走,隻能觀望。

果然,到了3月底,這場牽動人心的收購戰,出現了戲劇性的變化。3月29日,“邵氏兄弟”及有關人士宣布,願意接受《南華早報》新的收購建議。但隻接受其中的現金收購,即以每股2.75元的價格出讓“電視企業”股份。

這一著令人始料未及。有報紙評論說:邵六叔出招實在讓人難以捉摸。

如此看來,許多人以為郭鶴年提高收購價是想通過“討價還價”來達到套現目的,而從最後結果看來,倒是邵逸夫早就做好了這種準備。他提高價格反收購,末了卻成了套現的手段。

許多人都認為“電視企業”牽連著“電視廣播”的命脈,因此是邵逸夫的命根子。所以大家都認定邵逸夫會誓死捍衛“電視企業”。也許郭鶴年也如此以為,才再一次提高收購價,以待六叔水漲船高,再次出價。不料“邵氏兄弟”隻是虛晃一槍,讓對方招架之後,便迅速地掛起了免戰牌。郭鶴年來不及反應,隻好按照六叔的意思往前走。

郭鶴年在這場戰役中也不是輸家。他作為大股東將手頭“電視企業”股份出售給《南華早報》,如此既將“電視企業”收至門下,又能套現,可謂一舉兩得。

而以這種方式結局,對邵氏來說同樣有利。首先省掉了7億元的反收購款,其次,邵氏持有1.27億股“電視企業”股份權,按照“南早”給出的價錢,出售這些股份可以套現3億多元。兩項加在一起,資金已超過10億元。

“電視企業”的收購與反收購戰火燃起之初,曾有文章如此分析:

雖然郭鶴年和邵逸夫均表示“電視企業”收購戰,不會影響雙方的關係,但二龍爭珠的敵意收購攻防戰,很難有雙贏的局麵。既然有勝負兼涉及重大利益,收購告一段落之後,郭紹二人如能做到麵和心不和,功力已到很高境界。因為敵意收購總是很傷感情的遊戲。

但兩個商界高手過招,竟然就使這場戰役成了沒有輸家的結局。郭鶴年欲通過《南華早報》收購“電視企業”的控製權如願以償,“邵氏兄弟”也從中獲益匪淺。眾人一直擔心郭、邵之間的關係,會否因收購戰而惡化,前麵文章也曾說道,郭邵二人在收購戰告一段落之後,如能做到麵和心不和,功力已到很高境界。但是,兩位商界元老級人物,在整個收購戰過程中,一直對外稱“不會影響雙方的關係”。之後,邵逸夫首肯《南華早報》的新建議,並爽快地與之成交,雙方沒有顯露出絲毫的不愉快。

總之,在這次收購大戰中,邵逸夫從始至終都從容不迫,冷靜出招。既沒有令自己受到損失,也沒有傷了雙方和氣。當時,邵逸夫已是90歲老者了。耄耋之年,在風雲變幻的商戰中,能出此奇招,駕馭大局,最後出奇製勝,扭轉乾坤,此等大智大勇,實令人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