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蓬子獲釋回家,滿肚子的冤氣,滿肚子的牢騷。他動不動“我代表中國人民”,那麼大的口氣,倒向來是他的風格。
姚氏父子配合默契。姚文元在報上發表文章,支持王若望。
王若望在一九五七年那“早春天氣”中,他接二連三發表了鋒芒畢露的雜文《步步設防》、《挖掉宗派主義的老根》、《不對頭》、《一板之隔》等等。
一九五七年四月二十六日,當姚文元從《文彙報》上讀到王若望的《步步設防》,不由得拍案叫好。當即欣然命筆,寫了《一點補充》。五月七日、八日的《文彙報》,連續刊出了姚文元對王若望的“補充”:
“王若望同誌寫了一篇‘步步設防’的文章,尖銳地批判了‘前半截表示同意黨的方針,但是後半截又預先訂出若幹保留項目’的思想,我認為是很好的,也是很必要的。現在我們要進行既反對教條主義又反對機會主義的兩條路線的鬥爭,但首先是著重反對教條主義……我們需要更多的批判教條主義的文章。……”
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反對教條主義”的含義,也就是反“左”。姚文元一個勁兒在那裏“反對教條主義”、“批判教條主義”。
也就在這篇《一點補充》裏,姚文元大大地讚揚了《在橋梁工地上》他說:
“例如《同甘共苦》和《在橋梁工地上》,都相當深刻地刻畫了人物在新舊鬥爭和個人生活中的複雜的精神麵貌和思想動態,並且通過人物性格的折光,反映了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的重大問題,也應當算在‘重大題材’之內。……”
《在橋梁工地上》的作者,是劉賓雁。《在橋梁工地上》被打成“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毒草”。話劇《同甘共苦》後來也遭到了“批判”。
一九五七年六月八日,反右派鬥爭在全國展開。這天,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黨內指示《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的猖狂進攻》。也就在這一天,《人民日報》發表震動全國的社論《這是為什麼?》,拉開了反右派鬥爭的大幕。
在“打退資產階級右派的猖狂進攻”的口號聲中,王若望和劉賓雁被錯劃為“右派分子”,姚蓬子也被戴上帽子。
姚文元有那麼多公開發表的“右派言論”,“右派分子”的帽子早已在他的頭頂上盤旋,隨時可以“光臨”他的腦袋。何況,水有源,樹有根,要“挖根”的話,那是很便當的——因為父親受到審查,因為自己挨了批判,他的心中怨氣衝天……
完全出人意料,姚文元不僅沒有成為“右派”,他搖身一變,又成了“英雄”——名震全國的反右“英雄”!
對於姚文元來說,一九五七年六月十四日,是他的曆史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