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 王氏(2 / 2)

他們的王家神童,正是平國公王敬的兒子王以安,和侯府四少爺、王氏之子傅慶年年歲相近,同在“碧水書院”讀書。兩人時候一起摸魚抓鳥,現在在書院出入不離、同桌寫字鬥詩,加上又是親戚,幾年下來更加親密無間。那王以安年紀,深受書院山長喜愛,做的幾詩文被山長評為上等之作,名聲一下便傳到書院之外,京裏的貴族之家均有耳聞。他又是國公府的嫡幼孫,那些姻親故舊無人不誇,便得了個“神童”之名。然而在王氏心底,兒子當然是自己的好,因此她並不常讚美自己的侄子,隻偶爾在外人麵前應和兩句。

……

自人員調配那過了幾日,琉璃院有了動靜。叫二丫的主動和伍嬤嬤提出不願待下去,因為她已經連著洗了好幾的衣裳,手都泡皺了。另外一個粗使婆子也找了春喜,求情自己年紀大了,沒辦法劈柴燒水。老太君一向憐貧惜弱,之前卓氏去世不久時,春喜便提過給她們安排去處。現在她們既然不願在琉璃院待著,三姐也願意放人,春喜就不為難她們了。

這正是曼煙想要的結果,不管她們是不是別人安插的釘子,隻要她們離開就行。畢竟,這倆人也沒對琉璃院造成什麼實質性的傷害。兩個走後,春喜就讓曼煙從人牙子新送來的那批丫頭裏又挑了倆。

現在,琉璃院總共兩個暗裏心腹、五個明麵的大丫鬟、一個管事嬤嬤、六個丫頭和一個崔婆子。曼煙給丫頭都改了名字,青翠改成了如意和玉印,另外兩個不認識的叫了寶傘和寶瓶,府裏新進的倆賜了金魚和寶幢之名。

人員一確定,大丫頭閑時都忙著學認字;此外,曼煙叫管家送進來幾根粗麻繩,給丫頭下了一條口令:每過了晌午找個開闊地跳繩,跳得好的有賞。如意和玉印雖然累了好幾,精神卻越振奮,之前她們連主子的衣衫邊都摸不到,現在卻能見到主子的麵,還能聽主子親自訓話,心裏麵巴不得呢。眾人均安下心,要在琉璃院紮根了。隻一個崔婆子,曼煙有些看不透,想到她會做藥膳便也就留著了,反正琉璃院不差那一口飯。

曼煙用人的標準就是一個“能”字,至於“忠”字,她並不扣那個死理。就她的想法,人心如水,善變在頃刻之間。與其堵,不如疏。她希望這些人忠,自然得先對她們好;對她們好,她們自然會忠。若以後真有人負了她,那也不能不忠,而是以前的“忠”變了。理論是如此,曼煙卻還是挑那些無父無母的孤兒,一來她們無依無靠;二來,也不怕回頭多生變故。這一批丫鬟都是孤兒,琉璃院簡直成了孤兒之家。看著她們歡喜地跳繩出汗,曼煙也覺著心底多了份溫暖。希望琉璃院以後成為她們這一幫人真正的家。

人員培訓這一樁算是上了軌道,可還有好幾件事仍懸在曼煙心頭。祖母的身體,需要從早預防;母親之死,嗣子之是子虛烏有,為何府裏有人在傳呢?她根本不會相信檀香在廚房聽到那句話是偶然。也許有人故意給她聽的,如果是那麼這人是誰呢?最最讓她無解的則是夢見母親之死,這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亦或者有其他內情?原身的自殺莫非是像檀香的那樣,受不了恐懼最終崩潰自盡。夢見母親死去,然後母親真的死了,一個八歲的孩子恐怕無力負荷那種心理負擔。但她除了上次夢見那兩個模糊的人影,最近並沒有做過夢。

一連串疑問在曼煙的腦海中反複盤旋,最後繞成一團亂麻。到底哪裏是突破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