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完成了那次衝動!一開始的日記是自說自話的描寫,當作每月的生活流水賬,但世界一旦打開,新鮮的事物和不一樣的觀念會如潮水般湧入我的生活,我開始慢慢了解,原來世界並非我想象中那麼拘謹、單一甚至狹隘。不一樣的價值觀開始在我的生活裏不斷交戰,我被迫去思考,到底哪一種才是正確的,到底哪一種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不安分的內心,開始一次比一次強烈地跳動著,我越來越感覺到自己對環境的不滿,越來越發現身邊暗藏著很多不光彩的事情。外麵的世界打開了我的眼界,更讓我學會了用另一雙眼睛重新看待自己。
伴隨著“外麵的世界”一起來到我身邊的,是靈靈,一個從頭到尾都活得很明白,活得很像自己的人。她那些尖銳的觀念一度被我認為是“偏執狂的表征”,但這些尖銳的觀點往往會一針見血地指出我邏輯的可笑、觀念的無知和性格的缺陷。
她就像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不斷逼迫著我去重新理解、看待自己和他人。
跟她相處的兩年時光裏,我顛覆了原本的傳統的價值觀,不,更準確地說,我拋棄了他人強加在我身上的觀念,我選擇了重新尋找真正的自我。
我不要“變成別人”,我想做自己。
思考和好奇心是誘導這一切的種子
靈靈跟我說:“雖然你身上有很多循規蹈矩的傳統觀念,雖然很多觀念本身是有問題的,但你沒有最終變得跟體製內的那些人一樣,原因在於你擁有思考的能力,你還有一顆探究的好奇心。”
我明白她的意思。
早年,環境是單一的,價值觀念是單一的,沒有衝突存在,我隻需要安然接受,於是我很少去思考問題。但當外麵的世界開始湧入我的生活,當我漸漸感受到觀念的衝突時,我沒有去當鴕鳥,或者視而不見,我選擇的是去思考。
當自有的知識儲備不夠去解釋這些衝突時,我開始了跟不一樣的人(比如靈靈)交流,我開始閱讀大量的書籍,我開始去觀察兩個世界裏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和思考角度。
我想弄明白衝突的原因是什麼,我也努力去弄明白衝突的原因是什麼。
我跟靈靈說,我感謝網絡世界,感謝她,也會感謝我自己。幸虧,思考的能力和好奇心沒有被這些年安逸的生活磨滅掉。
同質化的世界,雖然安穩,但時間久了會無聊,人會變得麻木而妥協,最終就認命在這同質化的世界裏。
但,一旦同質化的世界被打開了一扇窗,不一樣的畫風會誘導出人的好奇心,好奇心又會讓你發現更多的“不同”,當這種差異漸漸帶來衝突後,思考會告訴你真相到底是什麼。
求安穩,原來不是性格導致,而是觀念的影響
回到“體製帶來安全”這個命題,這是父母告訴我的,是身邊朋友告訴我的,更是我自己給自己暗示的。
我一度認為自己是一個“風險厭惡者”,謹慎小心,不做沒有把握的事情,這種性格似乎決定了無論何時,我都會將“安全”放在第一位,體製內的“安穩”在我的理解中就是“安全”的代名詞。
所以,我、我父母和我的朋友們都認為,我即便質疑體製,也不會真正地離開“體製”,因為我的性格決定了我追求“安穩”。
“安穩”會帶來很多的問題。因為安穩,我變得膽小和退卻,很多事情,因為從未嚐試過,就被我打上了“危險”的標簽。很多領域因為他人口中的“風險”,就被我徹底屏蔽。我隻願意去做那些我做過的事情,我隻願意去涉獵那些我熟悉的領域,我甚至隻願意跟熟悉的人打交道,我的圈子因為自己的“求安穩”而變得非常狹小。
但,當我漸漸將生活的視角拓寬,漸漸去嚐試很多以前不敢嚐試的事情,漸漸鼓足勇氣去完成一些看似未知充滿風險的小項目,“求安穩”變成了“躍躍欲試”。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原來“求安穩”並非是我性格所致,而是我觀念的問題。當我接受老一輩的傳統觀念時,我會本能地認為“安穩是對的,冒險是不安全的”,但當我的觀念發生改變時,我會開始重新思考這個論調,而“冒險”所帶來的新鮮、刺激甚至小成就都讓我驚喜不已,這些驚喜中並沒有讓我發現“不安全”的因子。
現今,雖然工作生活中依然會有一些小小的不愉快,雖然我依然會麵臨很多的困惑和煩惱,但讓我開心的是,我不會拘泥於一個角度看待問題,我不會害怕一些未知的挑戰,我不會拒絕一些未曾嚐試過的邀約,我期待每日的生活中有一些小意外,更努力讓這些意外變成驚喜。
我感謝這兩年來“外麵世界”和靈靈一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