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學”不思則罔,“思”不學則貽2(1 / 3)

第七章 “學”不思則罔,“思”不學則貽2

[BT2]習慣71.培養孩子善於做階段性總結的好習慣

《禮記》中說,學然後知不足。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哪裏掌握得比較充分,哪裏還有不足。如果連自己的缺點和問題都不知道,你如何複習?你又怎麼麵對考試?你的不足不是試卷上老師打的叉,而是頭腦裏知識的空白。

大家有問題

在考試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就是有一兩道難題,大家都不知道從何下手。如果題目本身並沒有超出所學的範圍,那就說明了一件事:大家都有問題,不善於思考,他們的學習,並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進一步分析,難題為什麼難?解題的關鍵在哪裏?大多數時候,隻要綜合已經學過的知識,就能找到其中的突破口。之所以大家都找不到,隻有一個解釋,就是大家對已有知識的掌握都不夠牢固,不知道怎樣使用頭腦中的知識,這時,他們學到的知識,就是死的。

如何把死的知識變活?辦法有很多種,你甚至可以從頭到尾再學一遍。但要說效率最高的辦法,還是做階段性的總結。也就是說,每學一段,都應該對所學知識和自己的掌握情況,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尤其要清楚,自己還有什麼弱點和不足。這是大家的問題,誰能解決它,在和大家的競爭中,誰就會更有優勢。

那麼,怎麼樣總結才能有最好的效果?知識量那麼大,舊的還沒消化吸收,新的就已經來了,跟老師的進度似乎總也跟不上,總有差距,學得越多,漏洞就越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是因為學校的集體教學要顧及大家,帶著大家一起走,自然不能完全符合個人的需要。因此,善於總結的學生應該明白一點,那就是學習主要靠自己,老師和學校、作業和考試,隻能起一個輔助作用。這樣,你就可以把目光始終盯在自己身上,看我有什麼差距,我有什麼問題,我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幫助自己。一定要記住,隻知道聽課,不知道自學不知道總結的學生,永遠不會成為好學生。

老師為我們震驚

黃全愈博士的兒子碰到過一份作業,題目是《我怎麼看人類文化》。如果說上次介紹祖國的作業還有範圍可循,這次真可謂不著邊際了。兒子很真誠地問爸爸:“餃子是文化嗎?”為了不誤後代,爸爸隻好和兒子一起查閱權威的工具書。費了番氣力,他們總算完成了從抽象到具體又從具體到抽象的反反複複的折騰,兒子又是幾個晚上坐在微機前,煞有介事地做文章。看著兒子那專心致誌的樣子,父親不禁心中苦笑:一個小學生,如何去理解“文化”這個內涵無限豐富,而外延又無法確定的概念呢?但願對“吃”興趣無窮的兒子別在餃子、包子上大作文章。

在美國教育中已經變得無拘無束的兒子,最終把文章做出來了。這次打印出來的是10頁,又是自己設計的封麵,文章後麵又列著那一本一本的參考書。他洋洋得意地對爸爸說:“你說什麼是文化?其實特簡單——就是人創造出來,讓人享受的一切。”那自信的樣子,似乎他發現了別人沒能發現的真理。後來,孩子把老師看過的作業帶回來,上麵有老師的批語:我布置本次作業的初衷,是讓孩子們開闊眼界、活躍思維,而讀他們作業的結果,往往是我進入了我希望孩子進入的境界。爸爸問兒子,這批語是什麼意思,兒子說,老師沒為我們驕傲,但是她為我們震驚。“是不是?”兒子問爸爸,爸爸無言以對,隻覺得這孩子怎麼一下懂了這麼多事?再一想,也難怪,連文化的題目都敢去做的孩子,還有不敢斷言的事情嗎?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一個小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並不比學者專家和教授更差。你的孩子也是天才,能不能發揮出他的天賦,就看做父母的怎樣培養了。

下麵是指導家長之法:

1.給孩子出一些需要總結的大題目

為了培養孩子階段性總結的能力,父母可以出一些大題目,讓孩子自己查資料、自己總結,從中獲得成就感。這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及時找到自己的不足,還可以讓孩子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

2.讓孩子定期彙報自己的不足和彌補的方法

每周末,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做出全麵的評估,找到自己的問題,並提出彌補的方式。全麵評估就是總結的過程,可以讓孩子針對自己的弱點,有的放矢地進行複習。

3.學完一章知識立刻總結

當孩子學完一章,要求孩子立即進行總結,列出其中的知識點,並標明互相間的關係,還要在每個知識點後根據自己掌握的情況來打分。這可以成為自己複習的依據,重點彌補自己的欠缺。

4.要求孩子講知識

家長可以要求孩子用口語講述學到的知識,講得越通俗,就說明孩子掌握得越牢固。把書本的長篇大論變成自己的口語,這就是一個總結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出孩子對知識掌握的程度。

5.陪孩子一起總結

如果孩子沒有階段性總結的習慣,父母可以帶著他一起總結,把問題討論清楚,再讓孩子記下來。這能讓孩子學會總結知識的基本方法,漸漸養成階段性總結的習慣。

6.讓孩子編教材

可以讓孩子利用學過的知識,自己來編寫教材。家長不能求全責備,一定要用自己的鼓勵,讓孩子堅持到底。這個過程相當於,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消化吸收一遍,再總結出來,將極大地提高孩子對知識掌握的熟練程度。

[BT2]習慣72.培養孩子從觀察中學會思考的好習慣

觀察是聰明的眼睛,讓孩子長一雙“火眼金睛”,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人生。

觀察是一個人認識事物的重要途徑,是智力活動的基礎,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觀察是聰明的眼睛,沒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談不上聰明,更談不上成才。細致是培養觀察的基本要求,準確是觀察習慣的根本,全麵是觀察的基本原則,發現特點是觀察的目的。

1975年出生的任寰,7歲寫詩,9歲發表作品,10歲出版第一本詩集,12歲加入河北省作家協會,18歲考入北京大學中文係。至今已出版詩、文集7部,發表各類文章近500篇,多次獲國際、國內文學獎。

任寰小時候不愛說話,這與她從小患過敏性哮喘有關。每次住院、打吊針、輸氧,她也不多話。這種生活使她自然形成了善於用眼睛觀察的習慣。

任寰上小學二年級時,父親有意識地培養她觀察、描寫大自然。上小學三年級時,父親又教她注意觀察人物,觀察人的心理,進而觀察思考社會和人生。《10歲女孩任寰詩文選》就是她觀察、思考生活的結晶。著名詩歌評論家謝冕稱她的詩具有思辨性。

任寰的父母在平時也注意指導觀察,開闊孩子的眼界,充實孩子的生活。例如,讓任寰觀察家裏養的花草、小魚,晚上帶任寰觀察星空,講講簡單的星係。白天觀雲,看到雲的流動,講一講“雲往東,一場空;雲往西,披蓑衣”等諺語的簡單道理。

任寰的父母常常引導她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接觸生活,觀察世界,擴大眼界,鼓勵她遇事多問幾個為什麼,啟發孩子思考問題。這為任寰後來的成功有極大作用。

巴甫洛夫說過,在你研究、實驗和觀察的時候,不要做一個事實的保管人。你應當力圖深入事物根源的奧秘,應當百折不撓地探求支配事實的規律。這就是說,巴甫洛夫主張觀察不但要準確,而且還應達到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力圖深入事物奧秘的程度。

父母在鼓勵孩子勤於觀察的同時,還要注意幫助孩子善於觀察。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培養觀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們在萬物中尋求事物的“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