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波斯灣的阿拉伯海盜(2)(2 / 2)

很快,查瓦錫姆海盜又發展成一支擁有64艘大船,7000多名船員以及大量的遠洋帆船的龐大船隊,大有卷土重來之勢。

英國人變得忍無可忍,決心將查瓦錫姆海盜一網打盡。

不過,英國人清楚,查瓦錫姆海盜是阿拉伯地區最有實力的海盜集團,一旦能夠將他們完全擊潰,那麼其他海盜集團也將不戰自降。

於是,英國派出了包括兩艘大型軍艦的一支艦隊,一艘是裝備有50門大炮的“利維爾普爾”號,另一艘是裝備有20門大炮的“伊登”號。此外,艦隊中還有其他6艘護航船隻。討伐隊中的陸軍由1600名歐洲人和1400名當地士兵組成。

這支艦隊還爭取到阿曼國蘇丹塞伊德·薩伊德派出的4艘船隻和4000名阿拉伯士兵的支援。

這樣,以英國為首的討伐軍實力遠遠超過了元氣已傷的查瓦錫姆海盜。在經過了幾周的激戰之後,1819年,英國軍隊終於徹底打敗了查瓦錫姆海盜集團。

1820年,“海盜海岸”的查瓦錫姆的部落酋長與英國政府締結了一個條約:放棄海盜行為和奴隸貿易。

不出英國人所料,查瓦錫姆海盜集團一投降,大多數阿拉伯部落果然紛紛在1820年1月8日起草的所謂《共同條約》上簽字。條約宣告了“英國政府和阿拉伯各部落間的永久和平”,雖然該條約隻是在形式上規定了雙方要共同與波斯灣地區的海盜和奴隸貿易作鬥爭,但實質上則是英國企圖全麵控製富庶的阿拉伯國家這一殖民主義政策的最充分體現。條約簽訂以後,不僅使得波斯灣地區的海盜活動銷聲匿跡,而且也使各個阿拉伯國家在經濟上、軍事上直至政治上淪為了英國等西方列強的附屬國。這一條約成為這些國家失去獨立性的第一個屈辱條約。之後,英國人變本加厲地施行他們的殖民計劃,將東南沿海的阿拉伯國家強行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

1861年,英國殖民當局和當地人簽訂的一份協議規定:巴林的族長必須“徹底根除戰爭、海盜活動和奴隸製度”,並以此換取英國強加於人的“保護”。早已失去貿易性質的英國東印度公司駐布什爾代表一職被取消,代之以英國政治駐紮官(帝國主義國家駐紮保護國的官員,相當於總督),代表英國政府與“被保護”的當地阿拉伯統治者進行交涉。盡管這些總名為《英國和平條約》的變相殖民條約遭到了土耳其和波斯政府的強烈抗議,但這些協議還是幫助英國在波斯灣水域,這個阿拉伯海盜曾經活動頻繁的地區強行確立了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

直到目前,印度洋西岸、阿拉伯半島以南地區仍然是海盜出沒最為頻繁的地區。各國遠洋船隻在這片海域頻繁被劫持和搶劫。雖然這裏大規模的海盜集團已經不複存在,但這個地區的海盜活動卻依然層出不窮。這些海盜活動仿佛在提醒著人們,就在近200年前,這片海域,曾經是令人談虎色變的“海盜海岸”。不過,現在在地圖上已經看不到“海盜海岸”的名字了,因為根據1835年英國強迫阿拉伯各部落酋長簽訂的一份《海上停戰協定》中,將這片海域命名為“特魯西爾海岸”(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北部水域),並於1853年將其確定為永久性協定。

“海盜海岸”變成了“特魯西爾海岸”,兩個名字,記錄了兩段不同的曆史。

回顧曆史,我們應該對英國軍隊打擊查瓦錫姆海盜集團的行動辯證評價。從18世紀中葉開始,英國和西歐、北美的一些國家相繼開始了工業革命,原來的工場手工業迅速轉化為資本主義的機器大生產。新興的工業資產階級極力在擴大他們的海外銷售市場,爭奪原材料產地,此時的海盜活動顯然已經不利於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擴張和海外貿易政策。於是歐洲殖民國家便轉而開始打擊起海盜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