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自度與度人(1)(2 / 3)

四、以精進來降魔。社會上有聲色、名利的魔,內心裏有貪嗔、煩惱、七情六欲的魔,如果要降魔,必須要有精進的精神、勇氣、毅力。學佛修行和作戰一樣,要用精進勇猛和煩惱的魔王作戰。

五、以禪定來安住。我們安住在金錢裏,金錢一旦倒閉就煩惱;安住在愛情裏,當愛情起變化就煩惱;安住在朋友間,朋友離開了也要煩惱。最好安住在禪定裏,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

六、以般若來化惡。以般若智慧化除世間的種種惡事、惡因緣,才能自度度人。

什麼是佛道

所謂“佛道”,就是佛教的真理。什麼是佛教的真理?有四點:

一、自由業力是佛道。佛教和一般宗教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教不講由一個神明來控製自我,不主張另有天神賞賜我們善惡,賞賜我們好與不好。佛教主要是講人的行為,主張自己決定自己的一切,就是“自由業力”。每一個人做了好事的因,自然會生出好的業果。所以業力是非常自由的,它沒有什麼特殊,沒有什麼權威,所謂“自作自受”,就是佛道。

二、緣起中道是佛道。佛教講究世間的一切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關係,因緣和合而生起的。所以不隻說生不隻說滅,不僅僅說有說無,它完全是一個中道。體解緣起中道的本性,就是佛道。

三、民主平等是佛道。現在我們講求民主,佛教的教理最民主,人和佛沒有大小的分別:佛是一個覺悟的人,人是還沒有覺悟的佛。人和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所謂生佛平等、男女平等、智愚平等,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這種民主平等的思想就是佛道。

四、無我超越是佛道。每一個人都執著自我,因為執著自我,就有你,就有他,就有世界,就有人我對待,就有是非得失。假如無我,超脫了我相、人相、眾生相,超越了一切而無相,那麼世界大同,人我一如,就是真正的佛道了。

如何學道修行

我們在世間做人,總想要做一個成功的人,總希望事業順利、課業進步、人際關係和諧、家庭幸福美滿……最好做什麼都能有所成就。學道修行也是一樣,總希望對佛法真理有所體悟,以祈能了生脫死,活得自在。我們要如何學道修行,才能開悟證果呢?我有四點意見貢獻給大家:

一、從淡處著眼。學道修行的人不要太執迷於感情而被感情束縛,不要什麼事都希望別人以濃情厚意待我,有時候感情太濃烈了反而不能長久。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青菜蘿卜雖然味淡,若是天天吃,青菜蘿卜也會吃出滋味來的。

二、從無處下手。無,不是沒有,無中可以生有,所謂“真空生妙有”,要先“空”才能“有”。比方說,一塊空地,什麼都沒有,才可以建高樓;心裏沒有成見,才能接受真理。茶杯要空,才能裝茶水,才有甘醇的茶水可以喝;假如茶杯裏麵已經有了酒、油,味道就變質了。因此,“無”,並非不好,從“無”裏麵可以體會更多。我們做事也要有從“無”開始的觀念,不要希望人家都為我做好、準備好,真正有用的人能夠從空無的地方成就一切。

三、從疑處用心。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它重視“疑”。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要在學道上用心發掘問題,此即禪宗所謂的“參話頭”。能把一句話緊緊守住,行住坐臥都不離,在疑惑處下手,如此學道才會有消息。

四、從拙處力行。抱著笨拙的心去學道,古人曾說:“勤能補拙。”我們做任何事,隻要能精勤力行,終有寸進。

道在哪裏

常常聽人說他要修道、學道,但道在何處?道不一定在佛祖那裏,道也不一定在出家人那裏;道應該是在每一個人的眼前、每一個人的身邊、每一個人的心裏,所以自己要有道。但要有什麼道呢?

一、學習接受,是自我充實之道。現在的青年學生,有些人讀書有進步,有些人讀書沒有進步,原因何在?在於他沒有學習接受,台上老師講課,他在台下神遊;父母說的經驗談,兒女並沒有受教;長官講的連篇道理,他也沒有接受。所以,一個人要自我充實,要自我進步,要自我有道,在學習的時候,就必須要接受,認真聽講外還要聽得透徹。佛經中有言:“以聞思修人三摩地。”意思是聽了以後要思,思了以後還要修,所以這個接受就有道,這樣的學習就會有成就。

二、想當然爾,是自在安忍之道。現在有的人,有好意見時總是唱反調。但一個有為者,老師罵他、打他,他會覺得理所當然,因為這是教育;父母責怪他,長官批評他的種種不是,他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這就是自在安忍之道。

三、凡事忍耐,是自由快樂之道。一切事情都要忍耐,忍耐就是力量。現今,有的人就是不能忍耐,即使是一點點不順意也叫苦連天,因此他就不能自由快樂,不能擔當。

四、讚美別人,是自己善緣之道。常說好話,讚美別人,人家喜歡,自己也歡喜。所以讚美別人,自己就有道,就是結緣之道。

何謂佛性

何謂佛性?佛性就是成佛的性能。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性能,隻是自己不知道罷了。當初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開悟,悟道以後第一句話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