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度與度人
佛教是幸福的宗教,是快樂的宗教,是喜悅的宗教。有時候佛教所以講煩惱,講痛苦,就是要你知解之後離開煩惱,離開痛苦,才能快樂,才能喜悅。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簡單地說,小乘是自度,大乘是度人的。
我們要信仰什麼
每一個人活在世上,除了要求種種的生活方式,還需有一個信仰。這個信仰,並沒有宗教上一定的限製,重要的是你不能迷信,不能邪信,更不能誤信。放眼今日社會,信仰錯誤的人比比皆是,究竟我們要信仰什麼呢?
信仰應有如下的條件:
一、信仰實在實有的。我們信仰的對象,一定要在曆史上有根有據,比方說釋迦牟尼佛、耶穌基督、穆罕默德、孔子、老子,這些信仰的對象是實實在在的,而非來無影去無蹤、憑空想象出來的。
二、信仰道德高尚的。我們信仰的對象,其道德是否圓滿,人格是否高尚,身心是否清淨,都是我們所應該深思並了解的。
三、信仰能力強大的。他具有能力,能救苦救難嗎?如果他連自己都無法挽救,又怎能救我們呢?所以,我們不能信仰一些不明的神仙,那種鬼神不能幫助我們獲得解脫,因此不值得信仰。
四、信仰戒行清淨的。如果我們信仰的神要人殺生來祭祀它,這便是不能清淨戒行,又如何能大慈大悲呢?
五、信仰正法圓滿的。信仰的正法如果不能圓滿,處處有缺陷,如何能徹底解決我們所麵臨的問題呢?
六、信仰智慧超然的。有超然的智慧,才能透視生命,才能解決世間、出世間的苦難及煩惱,才是值得我們信仰的。
佛教的特性
時常有人問我佛教的特性是什麼,我認為佛教有六大特性:
一、與眾生相應的人間性。佛教是為眾生而設,為人類需要而設的宗教,所以它有人間性。人類需要有道德的規範,佛教就講道德情操;人類需要人格的升華,佛教就重視人格升華;人類重視了生脫死、滅除煩惱,佛教就有許多生死解脫的方便法門。
二、與眾生和合的生活性。眾生在世間誰也離不開生活。人間生活最要緊的就是生活要和諧,生活要和合,因為世間不是一個人的,是大家共同相依生活的,所以佛教與眾生有和合的生活性。
三、與眾生有利的慈悲性。我們活在世上,佛教對我們最大的利益,就是指導我們如何慈悲,如何實踐慈悲,佛教最具有這個慈悲性。
四、與眾生快樂的喜悅性。佛教是幸福的宗教,是快樂的宗教,是喜悅的宗教。有時候佛教所以講煩惱,講痛苦,就是要你知解之後離開煩惱,離開痛苦,才能快樂,才能喜悅。
五、與眾生肯定的平等性。我們的社會,大家都講自由,都講民主,自由民主是建立在平等上麵的。所以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就發表一個宣言:“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教給予眾生肯定的平等性。
六、與眾生認同的普濟性。佛教具有普濟社會大眾的性格,大家相攜相扶,相讓相助,才能共同解脫,共同自在。
信仰佛教的意義
“信仰佛教有什麼意義?”時常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現在我明白地告訴各位,信仰佛教的意義是:
一、為生命留下曆史。一個人活在世上,不過短短數十年寒暑,生也好,死也好,大多是庸碌平凡的,無人知道,生來死去都沒留下一點紀念;假如信仰佛教以後,知道了生命的意義,可以為個體的生命留下一段曆史,留下一些紀念。
二、為社會留下慈悲。一個信仰宗教的人,他對社會有責任感,像基督徒講博愛,佛教徒說慈悲,所謂“慈能與樂,悲能拔苦”,信仰佛教的人,要為國家解除困難,給社會大眾安樂,救濟社會大眾的苦惱,拔除社會大眾的災難。
三、為自己留下信仰。信仰佛教的人,常常參加一些佛學講座,參加一些法會,常常到寺院服務,就在道場裏留下了你的信仰。因為一個佛教徒,他的人格、他的道德,都可以從信仰裏看出來,在道場留下自己的信仰,就是留下自己的人格、自己的道德。
四、為人間留下貢獻。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容易有視人如己的心胸。如果他有了佛教的信仰,他就會為人間從事很多的慈善事業,對人間做很多的服務,也為人間留下很多的貢獻,使人景仰懷念。
大乘佛教的意義
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有人問:“什麼是大乘佛教?什麼又是小乘佛教?”簡單地說,小乘是自度,大乘是度人的。“乘”是車乘,小乘是小的車子,可以乘載一個人,所以叫小乘;大乘是大車子,可以乘載很多人,所以叫大乘。我們應該學習大乘佛教的精神,利益方便很多人,讓人人都可以搭乘。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什麼呢?有六點:
一、以布施來度人。度人首重布施,布施給人利益,給人快樂,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二、以持戒來節欲。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節製欲望要靠持戒。持戒就是約束不當的、不好的,凡不可為的皆不能做。
三、以忍辱來修持。最大的修養就是忍辱。佛陀經常教誡我們,布施、持戒功德都不及忍辱,“忍一口氣,風平浪靜”,忍的功德很大,可以消災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