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念佛觀對治煩惱。我們的煩惱很多,煩惱主要來自於妄想雜念。假如我們能一心念佛,讓一句句“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的佛號在心中持續不斷,就會達到一種無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煩惱,這就是以正念來對治妄念。
禪門宗風
過去的名山大叢林一家各有一家的宗風,禪門的禪師也是一個人有一個人的風格。什麼是禪門的宗風呢?
一、趙州茶,香醇醇。過去有一位趙州禪師,你去參訪他,他一見到你,就叫你“吃茶去”、“洗碗去”,或者是“掃地去”。比方你問:“禪師!如何是道?”他說:“你去吃茶。”吃茶就是道。你問如何開悟,他也叫你“吃茶去”。什麼是道?什麼是悟?一律“吃茶去”,意思是要你不要離開生活,在生活裏悟道。人離開了生活,哪裏有道?何處有禪?他用吃茶表示生活裏有禪,平常心裏就有道,在穿衣吃飯的平常生活裏才好修行。
二、雲門餅,甜蜜蜜。你到雲門禪師那裏去,他都供養你一塊餅,不管你老少賢愚,他都是一塊餅。這一塊餅甜蜜蜜,也是告訴你所謂道也好,禪也好,你不要隻看表麵,你要透徹到裏麵去,像他給你的餅,裏麵有甜蜜蜜的心意。道,也在我們的內心,那內心的證悟就是甜蜜蜜的滋味!
三、德山棒,火辣辣。你去參訪德山禪師的時候,他一見到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棒打上來,很多人被打得奠名其妙:我犯了什麼錯?一棒子打得人火辣辣的。對!他就是用這一棒來告訴你,你要當下承擔,你不可以用常情去追求道,你要在心裏麵懂得一個回轉。
四、臨濟喝,情真真。你一見到臨濟禪師,他就大吼一聲。這一吼,給你一個警醒,讓你找到另外的世界,讓你知道禪門的宗風,要用擴大的心態去認識,要用超越的性格來包容,來接受。
禪門的宗風各有風姿與深意,引導禪僧們悟道。
禪門的生活
禪,不是佛教的專利品;禪,是我們每一個人所有的,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禪,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認識、應該擁有的修養。禪門的生活是:
一、從忍辱中去除無明。禪是一種力量,是所謂“定力”。你有定力才能忍辱,才能從忍辱裏去除一些怨恨、嗔恚、無明、煩惱,才能獲得安定生活。
二、從作務中培養福報。禪,不是兀兀呆坐;禪,是活潑潑的作務。比方百丈禪師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曆代的禪師也都是從作務中去培養人緣,培養福報,培養功德。
三、從修福中增長智慧。一個禪者,對社會不但盡心公益、慈善,他從慈善公益的事業裏麵還知道回向(無論做什麼善事,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萬德洪名,具備有萬種功德,我們念佛後,將無量無邊大大小小的功德收攝起來,朝向一定的目標送出去,即為回向),還知道無相,還知道擴大胸襟,這叫做智慧。禪,就是福慧雙修。
四、從感恩中獲得快樂。我們常常要歡喜,要快樂,歡喜快樂不一定從貪欲中獲得。有時候從喜舍裏麵獲得歡喜,從感恩裏麵獲得快樂。禪者有種感恩的心理,對天地的感恩,對三寶的感恩,對師友、父母的感恩,對社會、國家的感恩,他從感恩裏麵覺得滿足,覺得快樂。
五、從參禪中解脫自在。從平常參禪的修養裏,他就能升華,就能擴大,就能淨化,就能解脫,就能獲得自由自在。
禪者的生活
世俗人常常對禪者修道的生活有向往之心。禪者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生活?
一、衣單二斤半。一個禪者,所有穿的衣服、用的被單隻有二斤半。也就是一個禪者物質上的東西越少越好,不像世俗人對物質的用品積聚得越多越好。我們要知道:東西越多,煩惱也就越多;物質生活越簡單,煩惱越少。
二、洗臉二把半。一個修道的人,他對於處理自己的生活,非常簡單。比方洗個臉,隻要二把半,每天他用在自己身上的時間很有限,不像我們每天洗臉一次又一次,洗澡又要用許多水。一個修道的禪者,他的用水每天不超過七斤四兩,都是有節製的。所以對物質的要求越少,他的道念就越增加。
三、吃飯三稱念。到了吃飯的時候,禪者要修持一個供養,就是先要合掌,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然後自己才吃。修道者為什麼很嚴格地要遵守這個“三稱念”呢?因為“未供先嚐三鐵棒,私造飲食九銅錘”,就是沒有供養佛,而自己先享受了,護法神明有三鐵棒,罰你的私心;若個己私下造飲食,貪圖口福,在常住上的處罰,是要打九銅錘的。這都是戒絕禪者的私心與我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