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自度與度人(4)(2 / 2)

一、慈悲喜舍遍法界。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首先我們希望每個佛光會會員心裏都充滿了慈心、悲心、喜心、舍心等“四無量心”。然後進一步把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遍滿於法界之中,讓世界到處充滿祥和,讓佛光普照人間。

二、惜福結緣利人天。怎麼情福?就是愛惜自己的福德因緣,不要浪費自己的福報。宇宙之間,一滴水都有它無窮的功用,都值得我們珍惜,所以不要隨便浪費。此外,要懂得廣結善緣,要不吝於給人一點歡喜,給人一些幫助,借著結緣來普利人天,讓歡喜、利益遍滿世界。

三、禪淨戒行平等忍。我們平常參禪念佛,是為了明心見性,修養我們的道德人格。持戒守法正是讓我們心地光明磊落的一帖良藥,所以我們要遵守法令,要持守戒行,同時更要有平等心、忍耐力來麵對是是非非、好好壞壞的人和事,能夠在逆境中利益別人、成就自己。這是最大的修行。

四、慚愧感恩大願心。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有慚愧心,《佛遺教經》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慚愧就像一件衣服,穿了慚愧的服裝是最莊嚴的。無論你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逢人常懷“對不起”、“我錯了”、“我很抱歉”的慚愧心,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人就怕不知慚愧。此外還要有感恩心,感恩就是富有,我們平常不肯對別人感恩,就表示我們很貧窮;你如果自覺富有,你就肯感謝別人。我們還要發大願心,願國泰民安,願世界和平,願大家得度。

這個佛光會會員四句偈,不僅是身為一個佛光會會員要時時謹記,如是修行,就是平常的每一個人也可以作為座右銘,來提醒自己。

佛光山的人生觀

常有人問我:憑著什麼理念,在台灣開創佛光山?事實上,我創建佛光山的人生觀是本著四點:

一、以無為有。世上的一般觀念都是從有形的角度去看,例如“我的徒弟”、“我的金錢”、“我的人事”。你從有的角度看,隻看到一半,因為有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的。我本著以無為有,我沒有錢,大家知道我沒有錢,就肯幫忙我;我沒有人手協助,大家就肯來為我助力。所以,因為我無,無反而無窮無盡,無量無邊。因此,我感覺到無比有更多、更好、更大。

二、以退為進。一般人隻知道要向前走,可是前麵的路人很多,很擁擠,這時如果能往後退,留一點空間去思考去規劃,或許可以找到更寬廣的前程。有一首詩偈形容農夫插秧,意思表達得很好:“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農夫插秧是往後退的,當他退到最後,一畦田的秧苗就插好了。所以退是一種回轉,也是往前進的意思。

三、以空為樂。一般人以為沒有了才叫做空,其實不然。例如我們住房子,空間大一點,我住在裏麵就能舒服一點;花園大一點,我可以在裏麵散步;馬路寬大一點,車子就不壅塞;我的心量寬廣一點,我也不會那麼斤斤計較,對人事那麼辛苦。

四、以眾為我。就是能把大眾都看成是我的,你肯為自己努力,就會為大眾努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建立這樣的人生觀,使自己更豁達、快樂。

在生活中修行

修行,不一定要到寺院,也不一定要像老僧入定,其實在我們的生活裏,做人處事都應該要有修行,有修養。日常生活的修行包括:

一、衣食住行的修行。例如,穿衣隻要樸素、保暖就好;吃飯,隻要吃飽就好;住,隻要空氣流通、安靜就好;行,“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不如你;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因此,在衣食住行裏,隻要滿足、配合我們的身份,就是修行。

二、身心活動的修行。一個人每天手要做事,腳要走路,眼睛要看,耳朵要聽,心裏要想,要分別,所以在身心的活動裏,要做到手不打人、嘴不罵人、眼不亂看。所謂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舉心動念都應該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三、人際關係的修行。在人際關係裏如何修行?人我相處時,不要看不起人、嫉妒人、欺負人,應該尊重別人。抱持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有我無、你樂我苦的觀念,就能促進人際的關係。

四、金錢財物的修行。自己不要太過自私,太過貪心,喜舍是很重要的,金錢不是一切。金錢可以是毒蛇,也可以是良藥,看使用者的心態。要會用錢,不要成為錢財的奴隸,才是財物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