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要文化建設。現在一般坊問,到處可看到佛教出版的雜誌、經書,這是因為一般社會大眾已經普遍共識到,佛教用文化教育來指導社會大眾,提升人類的道德觀、慈悲心,實有其重要性與時代性,這也是現代佛教對國家所提供的極重要的貢獻。
六、要安住軍民。自古以來,佛教徒對於國家的駐軍幫助很多;在民眾受災、受苦難的時候,給民眾的臨時救濟安住也有很多的貢獻。美國洛杉磯有一個社區發生大火,焚燒了一兩天,在社區附近的西來寺就立刻向電台發出消息,歡迎災民到西來寺棲身避難,獲得西方人士很大的讚美。所以佛教徒對於安住軍民應該要持續努力。
七、要興辦教育。過去的叢林就是學子研究學問、讀書的地方,現在的教育形態不一樣了,佛教也要跟著時代進步。
八、要醫療救濟。佛教徒對於社會上的貧苦大眾,不但要予以疾病上的醫療,也要予以窮苦的救濟,這是慈善公益,非常重要。
九、要財務運轉。現在的青年學生,沒有錢讀書,我們可以給他獎學金、貸學金;青年創業,缺少基金,我們可以給他創業的貸款、創業的基金,讓社會大眾因佛教徒而得到財務上的方便。
十、要科技文學。古代的佛教徒對於社會科技的貢獻很大,對文學的造詣貢獻也很大,今後的佛教徒要多多發展科技文學上的貢獻。
佛光山的體製
不少人到過高雄佛光山朝山禮佛,乃至參加佛光山所舉辦的信徒講習會及各種活動,他們看到佛光山的諸多硬件建設、修行體製,都感到好奇,很想了解:佛光山有些什麼體製,讓佛光山的徒眾遵循而不逾矩呢?
一、徒眾不私有。佛光山所有的徒眾沒有個人的徒弟,所有的弟子都是公家的,隻以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為序。因為不私收徒弟,徒眾之間就不會為了誰是誰的徒弟而產生紛爭。
二、金錢不儲蓄。佛光山所有的人都不可以有私人的財產,私人不可以儲蓄金錢,金錢都歸於常住。所以每個徒眾弟子都沒有錢,也就沒有個人的妄想。例如,如果徒眾弟子擁有私人財富,我管教他,他可能不服氣地說:“我自己到外麵去建一座道場。”此人可能就從佛門流失。徒眾弟子沒有金錢,並不代表他們的生活沒有保障,而是他們的衣、食、住、行、疾病、留學、參學、拜訪,甚至於剃度以後回家探望父母的禮品,我們都會替他準備。在佛光山,一切金錢歸於常住,個人不私存,他們在常住健全的製度下享有最完善的福利。
三、人事要調動。依“流水才是活水,滾石永不生苔”的原則,佛光山的人事是調動的。每一座別院、分院、講堂、布教所都不是個人所有的,今年在這裏做住持,明年可能調派到另一座寺院去,因此每個人都不會想到哪個寺院是我個人的。
四、序級有製度。佛光山的弟子,從清淨士、學士、修士到開士,逐級升等,是依每一位徒眾在道業、事業、學業上的努力而評核序級的。
因為佛光山有這麼好的體製,大家共識共遵,所以佛光山能夠和諧地順利發展。
佛光山的處事原則
一九六七年,我初到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建設佛光山,至今大家都非常和樂地在一起讀書、修道,彼此沒有紛爭。很多人都感到訝異,佛光山的大眾,為什麼能如此和諧地相處在一起?我把佛光山處事的原則以四點分別說明:
一、光榮歸於佛陀。在佛光山,每一個人做事的成績表現,所有的成果都不歸功於個人,而將一切光榮歸於佛陀。因為,我們都是仗佛的光明,仗佛的庇佑而成事,所以要將一切榮耀都獻給佛陀。
二、成就歸於大眾。在佛光山講究集體創作,不標榜個人的特殊貢獻,因此個人不居功,所有的一切成就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一切成就歸於大眾。
三、利益歸於常住。佛光山平時所收的油香、善心人士所捐獻的善款,乃至過年期間徒眾所收的紅包,都不是私人所有,都是歸於常住,歸於公家。在佛光山上,真正做到涓滴歸公,因此就沒有利益的爭執。
四、功德歸於信徒。假如說佛光山對於社會大眾所做的貢獻,有了一些功德,這些功德是誰的呢?我把它歸於信徒,因為這都是十方信徒平時奉獻心力與金錢的結果。因為有他們的布施,他們的捐獻,佛光山才能成就事業,如信徒捐款給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山慈悲基金會,佛光山才能做出很多文化、教育、慈善方麵的事業,才能利益社會大眾。
佛光山今日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是因為佛光山有很好的處事原則。
佛光會會員四句倡
佛教界有一個世界性的人民團體,叫“國際佛光會”,目前已經有三百多個分會,計有十萬人左右的會員遍布在世界各地。佛光會平時除了舉辦一些公益性活動,以服務社會大眾外,尤其重視會員的福利與修行。佛光會員怎樣修行呢?佛光會會員四句偈就是他們修行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