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各種各樣的顯微鏡(2 / 2)

1.電子衍射分析

1927年,戴維孫和革末在觀察鎳單晶表麵對能量為100電子伏的電子束進行散射時,發現了散射束強度隨空間分布的不連續性,即晶體對電子的衍射現象。幾乎與此同時,湯姆遜和裏德用能量為2萬電子伏的電子束透過多晶薄膜做實驗時,也觀察到了衍射圖樣。電子衍射的發現證實了德布羅意提出的電子具有波動性的設想,形成了量子力學的實驗基礎。

當電子波(具有一定能量的電子)施加到晶體上時,被晶體中的原子散射,各散射電子波之間產生互相幹涉現象。晶體中每個原子均對電子進行散射,使電子改變其方向和波長。在散射過程中,部分電子與原子有能量交換作用,電子的波長發生變化,稱非彈性散射。若無能量交換作用,電子的波長不變,則稱為彈性散射。在彈性散射過程中,由於晶體中原子排列的周期性,各原子所散射的電子波在疊加時互相幹涉,散射波的總強度在空間的分布並不連續,除在某一特定方向外,散射波的總強度為零。

利用衍射分析的方法可以探測晶格類型和晶胞常數。電子衍射和X射線衍射一樣,可以用來做物相鑒定、測定晶體取向和原子位置。由於電子衍射強度遠強於X射線,電子又極易為物體所吸收,因而,電子衍射適合於研究薄膜、大塊物體的表麵以及小顆粒的單晶。此外,在研究由原子序數相差懸殊的原子構成的晶體時,電子衍射較X射線衍射更優越。利用聚束電子衍射的特點是可以用來測定晶體的空間群(晶體的對稱性)。

2.X射線衍射儀

如要確定物質的相結構,則要用到X射線衍射儀(XRD)、電子衍射(ED)及中子衍射(ND)儀。這類儀器的共同的原理是利用電磁波或運動電子束、中子束等與材料內部規則排列的原子作用,產生相幹散射,獲得材料內部原子排列的信息,從而重組出物質的結構。

3.X光譜和電子能譜

材料的成分和價鍵分析手段都基於同一個原理,即核外電子的能級分布反應了原子的特征信息。利用不同的入射波激發核外電子,使之發生層間躍遷,在此過程中產生元素的特征信息。按照射出信號的不同,成分分析手段可以分為兩類:X光譜和電子能譜,發射信號分別是X射線和電子。

X光譜包括X射線熒光光譜(XFS)和電子探計X射線顯微分析兩種技術。電子能譜包括X射線光電子能譜(XPS)、俄歇電子能譜(AES)、電子能量損失譜(EELS)等分析手段。

利用電磁波與分子鍵和原子核的作用,可以獲得分子結構信息。紅外光譜(IR)、拉曼光譜(Raman)、熒光光譜(PL)等是利用電磁波與分子鍵作用時的吸收或發射效應,而核磁共振(NMR)則是利用原子核與電磁波的作用來獲得分子結構信息的。

以上各種顯微結構的觀測和測試設備,對於了解物質的微觀結構和各種物理化學參數對材料性能的影響,有非常直觀和重要的作用。我們已經以金屬腐蝕和氫脆為例,對顯微觀測的作用之一有所了解。顯微觀測的一個更重要的應用則是與我們身體檢查密切相關。

§§第四章 見微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