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的100聲叮嚀1:滿分孩子滿分媽媽79(2 / 2)

做父母的我們應該懂得:孩子其實就像一棵樹,讓他向著陽光自由生長,他會長成參天大樹;而一味地強求他長成自己心目中的樣子,去其枝、改其狀貌,隻能讓他迷失自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相信孩子,讓他追逐自己的夢想,未來會更好。

奉獻

喧鬧的車廂裏,一對父子與我同坐。爸爸大約三十幾歲,兒子尚小,四五歲的模樣。

我是中途簽票才趕上這列車的,所以手裏捏緊了兩張票根,生怕它們其中的一張丟了。無聊的旅途讓我與這對父子不得不以閑聊來打發時間。他講述著那些與我毫無關係的陳年舊事,在他橫飛的唾液中,我能覺察到他的孩子遭受了冷落。

我側頭問這個大眼孩子,你今年幾歲之類的問題。他愛搭不理地回應著我。我想,大抵是因為生疏,心裏有些懼怕與隔閡的緣故。

一會兒,他再不聽我的問題了,而是低頭從包裏取出一筒膠水,一疊圖片,小心翼翼地將他們平鋪在車桌上,興趣盎然地把它們羅列開來,在一張白紙上依次粘貼。我沒有理會他這自我陶醉的小快樂,隻是注意著那瓶膠水。

憋了半天,我終於向他開了口:“小朋友,你能把你的膠水借阿姨用一下嗎?”他猶豫了半天,始終沒有做出決定。很可能他打心眼兒裏就不想借出膠水。以至於後來他的爸爸要反複教育十幾遍,他才肯把手裏的那瓶膠水遞到我的手中。

我打算將兩張票粘貼在一起。膠水才擦過一條線,那孩子就著急了:“阿姨,你這樣會把膠水用光的!”

我來不及去看這對父子的表情就把膠水放下了。慢慢地,陷入痛苦的沉思中。

兩小時後,他們下車了。緊接著,上來了另一對父子。孩子看來也是四五歲的模樣。

旅途的乏味又迫使我與他們開始了閑聊。可這位爸爸卻在不斷地回望他的孩子,並陸續解答他那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我被這孩子逗樂了,索性撇開他的爸爸,與他進行了交流。

他並不如我想象那般懼生,反而與我聊得甚是愉悅。

不久之後,他要求他的爸爸把那盒糖打開。半晌,那些色彩斑斕的糖果就如同彩虹一般安躺在車桌上。他問我:“你喜歡什麼顏色?”

我說:“我年紀大了,喜歡黑色。”

他將眼神轉向了那堆糖果之中,瞬即失落地嘀咕道:“為什麼沒有黑色的糖果呢?”

我知道,他是想為我找尋到一枚黑色的糖果。為了不讓他繼續徘徊於苦覓的彷徨之中,我笑道:“灰色不也一樣嗎?”

話音剛落。他立刻將所有的灰色糖果挑選了出來,推到我的手邊,示意我收下。我數了數,足足有四顆。

這幾個微不足道的糖果,硬是讓我與這個孩子推讓了多次。最終,我被他的真誠與堅持所打動了。我甚至懷疑,要是我不收下這幾枚糖果,他一整天都會處於憂傷之中。

他的小手剛撕開那層透明的油紙,一股久違的芳香就隱約而來了。孩子手中鮮豔的糖果在半空之中停頓,像是等待我的回應。審視過後,我最終剝開了那枚灰色糖果,與他對望著塞入口中。

“咯咯”的笑聲從我倆的口中宣泄而出,在車廂裏久久回蕩。連我都無法明白,一枚小小的糖果,為何會讓我如此驚喜與感動。

同樣年歲的兩個孩子,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我們不要忽視這些生活中最微小的細節。正是這些細節,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孩子內心世界裏的真實之物。奉獻,是一種無比寬厚的待人之道,也是快樂的源泉。

我時常教育我的孩子,要懂得奉獻。可奉獻的精髓卻不在於無休止的給予,而是像那位糖果男孩一般,在於如何讓自己習慣將心愛之物舍出,與路人分享,並讓他們也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