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良好的品行習慣決定你的受歡迎程度
尊老愛幼好風尚
尊老愛幼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要為有這樣的傳統而感到自豪和驕傲。青少年是未來世界的主人,應該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的美德。古往今來,有無數尊老愛幼的事例,想起就如沐春風,深深感動著我們的心靈。
孟子有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老愛幼是多麼值得令人陳讚的事。當今我們社會對尊老愛幼也十分重視,例如建了許多所孤兒院和養老院,讓那些孤獨老人能安享晚年,讓那些被的父母遺棄的孤兒能過上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從小被外婆養大的女孩楊貴,通過打工讀完高中,考上上海複旦大學。24歲的她帶外婆去上大學,每天生活節儉,穿著樸素,書本全是手抄的,課餘時打工賺錢養活外婆生活。
無獨有偶,在南開大學讀書的河南男生田書,也在帶著家屬小妹妹上學。他把妹妹帶在身邊,靠課餘打雜工掙錢供弟弟讀書,“我是哥哥,要擔起責任……隻要有我一口飯,就有妹妹的份。”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青少年的文明素養應該引起人們的格外關注。現在,一些孩子長期受到父母的寵愛、溺愛,文明禮儀缺失的現象比較明顯。家長給予孩子們的愛太多了,導致這些漫溢出來的愛,助長了孩子們的不健康思想,從而是他們忘了做人的基本。因此,父母應該停止對孩子盲目地‘愛’,應該在孩子的品德思想上加以教育。窮點、笨點,關係不大,關鍵是人品好,懂禮儀,知尊重,尊老愛幼……這些對青少年成長意義更為深遠。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做到尊老愛幼呢?尊老愛幼不隻限於贍養自己的父母、撫養自己的子女,而且要求用真實感情去對待社會上所有的老人及兒童。尊老不隻是對老人應有的關心和照顧,更是一種繼承前輩“財富”的善舉;愛幼不隻是對弱小的愛護及扶助,更是為了祖國的未來,使我們的事業後繼有人。具體如下:
尊老須做到
①公共場所為老人提供方便,幫老人搬重物、給老人讓座、上下車幫忙攙扶老人等。
②對待家裏老人,不僅要保障老人們的物質生活上,還要在精神上給老人體貼,禁止嫌棄老人甚至虐待老人,要依法保護老人的合法權益。
③積極倡導尊老、敬老、助老的道德風尚,用實際行動熱心為老人辦好事、辦實事。
愛幼須做到
①父母要承擔起撫養和教育子女的責任,除了生活上關心和照顧外,還要用高尚的道德、遠大的理想和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來裝備子女。
②青少年在社會上要做熱心少年,積極參加少年社會福利事業,愛護和幫助幼小兒童,幫助他們健康成長,反對迫害、摧殘及傷害那些被遺棄兒童的行為。
愛護公物傳美德
青少年學生從小就應該受到包括“愛護公共財物”在內的“五愛”教育。社會公共財物神聖不可侵犯,我們要像愛護我們的眼睛一樣來愛護它們。青少年要認識到,每一名學生都要有責任和義務愛護公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愛護社會公物,是一種公德。愛護學校的公物,是青少年學生最基本的品德。社會上,愛護社會公物,也是青少年應該具有公共意識。但是,目前青少年學生損壞公物的現象時有發生:不走正道,專門踐踏草皮;開門不用鑰匙而用拳打腳踢將門窗損壞的;不關水龍頭及;用小刀隨手到處刻畫……凡此種種,不勝枚舉。這些現象雖然隻是少數,但卻令人深惡痛絕。
社會公共的大環境作為我們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維護在這個環境裏的公共秩序、愛護公共物品,是我們每個公民的責任,也是我們生活和諧安定的保障。雖然對待公物的事情看似很細小,其實對個人的形象有很大的影響。如何對待社會公物,直接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指數以及公德心。因此,愛護公物,維護我們美好的生活環境,人人有份。
希望青少年都能做一個愛護公物的有心人,扶起每一株草,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作為青少年學生更要愛護公物,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愛護公物是維持集體生活的需要。一切公共設施,都是為全體公民服務的公共設施,試想,一人不愛護公物,十人不愛護公物,百人不愛護公物,那麼,我們的社會將不成其為社會,也必將對每個人的學習、生活、工作帶來許多的不便和負麵影響。
②愛護公物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需要。青少年學生是學習知識的階段,更是學做人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良好行為習慣是否形成,對於今後步入社會以及成家立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培養愛護公物的良好品性對青少年的未來至關重要。而那些損壞公物的行為將為社會、為人們所不齒。
③愛護公物是學生遵規守紀的需要。學生的行為習慣,都要以《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為指南,這些條例對愛護公物有明文規定,勿容置疑。損壞公物,一旦被學校發現,必將從嚴處理。
因此,青少年學生愛護公物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做起,人人都要培養一顆文明的公德心,成為一名高素質的好學生。
①青少年要從思想上認識愛護公物的重要性,認識到良好和諧的公共環境確是來之不易的。
②要杜絕一切損壞公物的惡劣行為,對於損壞公物的行為,學校及社會將加大查處的力度。
③同學們互相監督,每一位同學都要互相監督,伸出愛護公物的正義之手,監督並舉報損壞公物的極個別行為。
勤儉節約是良訓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節約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中華民族素來就有著勤儉節約的傳統習俗。勤儉是一種智慧,節約是一種美德,勤儉節約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和風氣。
毛主席是我們的偉大領袖,在他生前用過的日常生活用品中,有一件已補過73次的睡衣,他穿過20 多年。他身邊的工作人員幾次偷偷想要給他換一件新的,他都執意不接受,他老人家逝世前夕,還是穿著這件補釘補補釘的睡衣。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毛主席老人家首先倡導不吃水果、不吃肉,常常一餐飯是幾個烤芋頭,與全國人民一起渡難關。
事實證明,勤勞節儉的教育對我國不僅不過時,而且有待提高。學生勤勞節儉從小培養是非常必要的,今天培養孩子勤儉節儉是為了孩子們的明天,為了他們的明天更加幸福。
然而在當今社會很多不良思想的衝擊下,很多青少年早已將勤儉節約拋在腦後。觀察我們身邊的日常現象,很多學生在生活中擺闊氣、講排場、大吃大喝、花錢大手大腳等。因此,培養青少年從小養成勤儉節儉的好習慣就要從身邊做起、現在做起,從節約一滴水、一張紙、一度電、一粒糧入手,牢固節約意識,把勤儉節約落到實處,這對教育學生意義深遠。
而在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因為小時候自己受過苦,所以希望孩子不要受一丁點苦,盡量滿足孩子的要求,讓他們過著優越無憂的生活;還有的家長比較注重孩子的智育,不在乎花點錢多少。而在美國,即使是百萬富翁的兒子,也經常在校園裏拾垃圾,收集草坪和人行道上的破紙、冷飲罐,他們靠自己贏得學校報酬。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從小培養他們勤儉節約的美德迫在眉睫,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為此,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