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貝王”即是“盤王”。流傳在貴州境內的“竹枝詞”則對訂婚與背戀人有非常生動的描述:
荔波縣裏月場開,侗沍瑤信跳幾回。伕瓠祭餘歌舞散,肩頭背得麗人來。
舉行祭盤王的祭祀大典,也往往成了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喜結良緣的大好機會。曆史上的瑤族支係很多,分布又廣,因而不同姓氏及地方的瑤族祭盤王的時間不完全相同。清人毛奇齡《蠻司合誌》卷十二曰:
兩廣土司其先皆盤瓠之裔……元夕祭盤瓠,十月朔日祭都貝大王,每祭必合樂,雜進盧沙銃鼓胡盧竹笛,令男負女去。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卷七曰:
曲江沘,惟盤姓八十餘戶為真沘……七月望日,祀其先祖狗頭王,以小男女穿花衫歌舞為侑……
清陸次雲《峒溪纖誌》載,在貴州:
十月朔為大節,歲首祭盤瓠,揉魚肉於木槽,扣槽群號以為禮。
從以上史料,可知祭盤王的時間,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在舊曆十月,有的在臘月,但絕大多數都在陰曆十月十六日(相傳這一天是盤王打獵身亡的日子)。
盤王節作為瑤族最盛大的節日,其主要活動內容是以祭奠和緬懷瑤族先祖盤瓠為主,這其中包括三項不可缺少的祭祀儀式,一是跳“盤王舞”,二是做“還願”儀式,三是唱“盤王大歌”。
一般而言,祭盤王的地點,多在“盤王廟”,故有的地方稱為“趕廟會”。
“跳盤王”可以單家獨戶跳,也可以全村聯寨跳。但大多是獨戶跳。跳盤王首先要殺牲設酒宴,祭祀祖先。款待親友,應邀的男女老幼,穿著節日盛裝,前來祝福,共同歡度盤王節。
具體的做法是,各地都由師公從廟裏抬出盤瓠的神像(用木頭雕刻的約兩尺高的狗座像)遊村。遊村的隊伍敲鑼打鼓,載歌載舞,十分熱鬧。所到村寨,家家戶戶都要敬酒、獻肉、燒香、跪拜,鳴槍或放鞭炮。晚上在盤王廟的場地前,由師公率領大家,在蘆笙、嗩呐的伴奏下跳盤王舞。
有關盤王舞(即長鼓舞)的來曆在瑤族中流傳很廣,各地的傳說也大同小異。相傳,古時候,瑤族始祖盤瓠有一天上山打獵,在追趕一隻山羊時不幸被山羊用角頂落山崖身亡。盤瓠王的六男六女去尋找父親,發現盤瓠的屍體掛在懸崖的泡桐樹上,兒女們痛悲欲絕,發誓要為父報仇,追逐山羊12年,終於殺死山羊,砍倒泡桐樹,挖空樹幹作長鼓,剝羊皮蒙鼓麵,打起長鼓,跳起舞以祭奠先祖盤瓠,於是就形成了跳盤王的祭俗。
瑤族史料《評王券牒》曾這樣描述了盤瓠打獵死後瑤民歌舞以祭的場麵:
後盤瓠出山轉嶺打獵,放石灶撞落石崖……十二姓子孫搖動長鼓,以笛笙歌鼓板,引出大男大女,連手把肩,穿花赤領,搖天轉地,唱歌不絕。
作為原始的祭祀舞蹈,“蘆笙長鼓舞”的動作表現出某些犬的特征。如上身前傾,平肩抱圓,雙腳半蹲,如犬後坐抬頭之勢;腳下的“擦踏步”、“揣吸步”,如犬踢扒地動作一般,詼諧風趣。“五足尖”的“跳踢步”猶如犬相互戲鬥取樂。即便那舞蹈的號子:“喉!歐!喉喉!歐喉喉啡啡呀嘖嘖紮吾!”時斷時續地重疊呼號,也使人聯想到犬吠。
跳盤王時,舞場四周還要懸掛盤瓠王像和十八神像,邊舞邊唱盤王歌。
過盤王節是瑤家人一年裏最快樂的時刻,須通宵達旦地狂歡。第二天,再由師公抬著盤瓠神像到別的村寨遊行。盤瓠像到哪裏,哪裏就會掀起一天一夜的歡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