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狗與交通(2 / 2)

土氣極寒,常為穴居,以深為貴……有狗車、木馬輕捷之便。狗車形如船,以數十狗拽之,往來昇運。木馬形如彈弓,擊足激行,可及奔馬。

周密在《癸辛雜識》續集上“狗站”一節中亦載:

高麗以北,地名別十八,其地極寒,海水皆冰,自八月即合,直至來年四五月方解。人物行其上,如履平地。站車往來,悉用四狗挽之,其去如飛。

即便到今天,生活在大興安嶺黑龍江地區的赫哲族、鄂倫春、鄂溫克等少數民族仍然使用狗拉的爬犁。

從世界範圍來看,以狗為拉車工具的民族大多生活在寒冷地區。像北歐的冰島、格陵蘭島、西伯利亞地區、加拿大東北部阿拉斯加等。人類學家們普遍認為愛斯基摩人最先學會了使用狗拉爬犁這種技術。在漫長寒冷的冬季裏,古代的愛斯基摩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便是雪橇。愛斯基摩人一般用大約15隻狗拉雪橇,一天能行70-80公裏。據說狗拉雪橇的平均時速是10-15公裏。最高時速可達40公裏。

對於愛斯基摩人來說,狗拉雪橇是他們漁獵、旅行和搬運獵物所必需的交通工具。雖然他們也使用滑雪板,但比較而言,狗拉雪橇要比滑雪板實用得多。

與愛斯基摩人一樣,生活在北美大草原的克勞族印第安人也以狗作為馱運物資的交通工具。這是一個喜歡不斷遷徙的民族,他們擁有大群用於拉運家庭用具的狗。他們經常使用“特拉沃伊斯”——由套在狗身上的兩個拖杆和一個載物平板構成的原始雪橇——來增加狗的效能。

生活在嚴寒地區的日本阿夷奴族人直到現在也還沿襲了古代的犬橇,可以說與愛斯基摩人同在一個文化圈內。

近百年來,人類學家對生活在北極區域內的各民族都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工作。他們普遍認為狗在寒冷地區的民族生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些民族離開了狗幾乎寸步難行。

蘇聯人類學家洛巴金在20世紀40年代對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奧羅奇人與果爾特人作了一次田野考察,他在報告裏詳實地敘述了狗在奧羅奇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奧羅奇人流行的交通工具,夏天是船,冬天是雪地鞋或狗拉的小雪橇。奧羅奇人除了養狗用來搬運和牽引外,不飼養其他家畜。每家擁有狗的數量不少於5隻,較富的人家則有15-20隻。沒有狗牽引是不行的,故人們視狗為一種有用的財富(每隻價格在100-200盧布)。其食物是魚。人們為了飼養狗,每年要貯存3000-5000條魚,因狗要經常吃魚。在魚少的季節,主人常常要減少自己的口糧,甚至於為了喂飽狗而自己挨餓。無論怎樣,他們也不能沒有狗。就事實而論,在濃密的森林地區,地麵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雪,一般隻有狗能牽引。隻有在冬天,狗能得到很好的喂養,夏天則一點也不喂或至多是一星期喂一兩次,人們已習慣了讓狗自己找食。

一首赫哲族民歌曾這樣唱道:

頂著煙兒泡,

我們乘坐五狗托拉乞,

去過依蘭哈拉。

七條狗拖著威胡船,

逆水拉著纖繩,

我們采過雅格達。

在深山老嶽裏,

和山中的猛獸搏鬥,

獵犬是我們得力的幫手。

在密林裏駐營,

在篝火旁邊打小宿,

獵犬是我們的忠誠衛士。

那乃人和音達穆,

世世代代形影不離,

朝夕相伴;

赫哲人和獵犬,

狩獵捕魚的故事,

輩輩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