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8章 辯論中的邏輯技巧(10)(2 / 2)

收到禮物,李縣官非常高興,特意叫人把這塊大金匾掛在縣衙的大廳上。

農民十疤子得知此事後,跑到縣衙大廳裏,幾扁擔把那大金匾砸了個稀巴爛。

李縣官大怒:“大膽刁民,為何砸爛我的金匾?”

十疤子說:“老爺,你剛上任,為何就掛起這貪贓枉法的招牌?”

“此話怎講?”李縣官聽了大吃一驚,連忙問道。

十疤子說:“你知道‘樹大根深’的意思嗎?我們這地方有句人人都愛說的話:‘樹大蔭死百草,根深吃瘦四方!”’

李縣官一聽,氣得大叫起來,心想,李百萬這小子竟敢挖苦嘲弄本官,敗壞本官名聲,我非得給他一點顏色看看不可!於是,縣官馬上下令:“把李百萬給我捆來!”

在這個故事中,十疤子之所以隻有一句解釋就達到了自己預期的效果,原因就在於它使用了公理論證的辯論方法。他以當地人常說的“樹大蔭死百草,根深吃瘦四方”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作為論據,推導出“樹大根深”是暗指新縣官貪贓枉法、搜刮四鄰百姓的結論。剛好碰上這個愚蠢的縣官,一句便激怒了他,使他輕易相信了十疤子的“歪理”,並懲罰了李百萬。

在辯論中,辯論者常常要“擺事實,講道理”。而事實總是個別性的東西,道理則是一般性的東西。那麼,一般性的原理怎樣從個別性的事實中產生出來呢?隻有通過對個別性的事實進行歸納、概括才能得出。所以,歸納推理已成為辯論者廣泛運用的邏輯方法之一。作為一種辯論技巧,歸納證明既可以通過具體的事實來說明某個道理。運用具體的論據來支持某個論題,又可以通過列舉一些事實,從中歸納出一個與原論題相矛盾的結論來,從而駁倒原論題。

有時候,利用這種方法還可以進行勸辯,做到按普通程序所做不到的事情。

當年,方尚書做官不久,皇帝令他還鄉祭祖。方尚書想,自古以來,衣錦還鄉是最榮耀的事,要是能為父老鄉親們帶點禮物,豈不是錦上添花?

那麼,帶什麼禮物呢?方尚書左思右想,沒想出一個好辦法。

動身之前,收拾書籍行李時,方尚書無意間看到一張湖南地圖。於是,他有了一個好辦法。

次日,皇帝上廁所時,看見蒼蠅在廁所的牆上聚成五個大字,他覺得很稀奇,不禁念出聲來:“湖南免山糧。”

皇上的話音未落,就見方尚書從廁所角落裏躥了出來,跪到皇帝麵前,恭恭敬敬地說:“謝主隆恩。”

正在出恭的皇帝嚇了一大跳,解釋說:“寡人照字而念,非朕本意。”

方尚書道:“君無戲言。”

皇帝無奈,隻得下旨道:“免湖南山糧。”

原來,方尚書先悄悄溜進禦用廁所,用蜜糖在牆上寫下五個大字,然後藏了起來。待時機一來,他就聞聲而出。

湖南自古是“七山一水兩分田”,這一年,“蒙主隆恩”,免了山糧,老百姓個個歡喜。

在這個故事裏,方尚書用“君無戲言”這個封建社會的“公理”進行巧辯的。皇帝自己也不得不帶頭維護這個公理,所以,方尚書給鄉親們送上了一份大禮。

由於這種方法使用時一般都把公理作為論據進行辯論,所以,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辯論者必須善於挖掘包含在複雜事物中的這些公理,因為大多數公理都是暗含的,都是涵蘊在具體的道理之中的。

有道是“有理不在聲高”。有時候,在辯論的過程中,聲嘶力竭的高呼未必就能起作用,而心平氣和、娓娓道來的常情說理卻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就人的判斷來說,都能接受人類社會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澱下來的一般道理準則,這就是所謂的“人之常情”。

★遁詞巧辯,故意曲解

邏輯上,一個詞語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在巧辯中針對對方的無理主張,故意曲解某一詞語的意思,巧妙地換成另外一種意思,可出其不意地駁倒對方。

遁詞和偷換論題的邏輯錯誤有所不同。偷換論題是已經對論題進行了論證,而在論證過程中用其他論題偷換了原論題;遁詞則是一開始就避開原論題。

《戰國策·魏策四》中記載: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麵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麵?’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禦者善。’此禦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這個南轅北轍的人的議論,是地地道道的遁詞詭辯。人家和他談的是:你到楚國去,為什麼朝北走?他對此避而不談,卻大談什麼“我的馬好”,“我的路費多”,“我的車夫本領高”,這些都與原論題毫無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