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斯賓諾莎逝世後的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其著作繼續受到不同宗教派別的譴責,根本沒有得到哲學家和進步思想家的足夠重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斯賓諾莎的哲學越來越受到應有的重視。他的無神論直接影響了18世紀法國的戰鬥無神論者;而他的唯物主義也被包括狄德羅、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等在內的法國唯物主義者所繼承和發展。在德國,斯賓諾莎的哲學經過萊辛、赫爾德等人的極力宣揚,也深深地影響了德國的啟蒙思想家。黑格爾就將其哲學看成是自己客觀唯心論的先驅,費爾巴哈更是稱“斯賓諾莎是現代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者的摩西”。馬克思也十分重視斯賓諾莎的唯物主義哲學,把他堅持從世界本身說明世界稱為近代哲學的最高榮譽,並把他視為17世紀辯證法的卓越代表之一。

這一切都反映出斯賓諾莎在西方思想史中不可或缺的崇高地位。而對於斯賓諾莎而言,最能體現他這一地位的著作無疑就是他耗費十年工夫完成的《倫理學》。這本書不但係統地表達了斯賓諾莎的哲學世界觀以及認識論和倫理觀,而且斯賓諾莎其他著作中所提出的許多觀點,也都在這本著作中得到了詳盡和確切的解釋。可以說,《倫理學》一書作為斯賓諾莎一生哲學思想的結晶,是17世紀西歐唯物主義思想發展的總結,該書中體現的辯證法思想和唯理論傾向在西方哲學思想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

《倫理學》一書的全名是《用幾何學予以證明的倫理學》,分為“論神”、“論心靈的性質和起源”、“論情感的起源和性質”、“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和“論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五個部分,分別論述了神、心靈、情感、自由和幸福,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哲學體係。就結構而言,本書最大的特征就在於它是根據幾何學方法完成的。其基本結構是首先提出定義,其次提出公理,然後再對公理進行證明,並常常從公理中延伸出推論以及注釋。其中,第一部分討論本體論;第二部分討論認識論;最後三個部分則具體討論倫理學問題。在這裏,斯賓諾莎運用辯證的邏輯力量,探討了人生理想、善與惡、行為規範、原則和道德現象等等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最終指出:追求個人利益作為人的最高自然權利,是人性的普遍規律和道德的唯一基礎。善與惡都以是否有利於人的自我保存為標準的。但是,人在認識到個人利益的同時,必須為公共利益而努力,關心他人和人類的利益,隻有利他才能利己。可以說,斯賓諾莎為我們理解人類自身、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最終選擇一種理性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最有說服力的分析文本。誠然,如黑格爾所言:要達到斯賓諾莎的成就是不容易的,要達到斯賓諾莎的人格則是不可能的。但是盡管如此,對於我們這樣的芸芸眾生而言,通過閱讀斯賓諾莎,在他的《倫理學》中尋找到完善自身人格的力量還是非常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