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敗在此一“點”
盈虧平衡點是一個應用非常廣泛的概念。
顧名思義,盈虧平衡意味著收入和支出正好抵消,實現平衡。那麼也就是說,經營的結果是利潤為零。因此我們就得到盈虧平衡點的基本公式:
銷售單價*年產量=年固定成本+單位可變成本*年產量
年固定成本是一個固定的數字,它是指建築物、機器設備、運輸工具、辦公設備等等的折舊,這些東西無論企業是否生產,生產的產品多還是生產的產品少,折舊都是固定不變的,人們可以在會計的帳簿上查到;可變成本則包括生產一件產品所消耗的水費、電費、人員工資、管理費用、稅金等,對一個企業來說,這些消耗是隨著產量的變化而變化的。產量高,這部分費用就高;產量低,這部分費用就低。這個數據根據本行業原材料消耗水平是可以計算出來的,有的手冊也可以查到,而對一些小的企業甚至可以經過小試或者中試核算出來;銷售單價基本是由市場決定的,我們可以根據本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水平通過市場調查獲得。這樣,在整個公式裏麵,我們唯一不能確定的就是產品的產量了,而這個數據正好是我們希望得到的,於是我們將上麵的公式作一個變形,就得到了企業處於盈虧平衡時的產量公式:
年產量=固定成本/(銷售單價-單位可變成本)
當企業的產量大於這個數值的時候,企業就獲得贏利;當企業的產量小於這個數值的時候,企業就麵臨虧損。
但是,這個公式我們不能機械地、片麵地去理解,而應當靈活地運用。因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在不同的情況下、在不同的企業是不斷變化的。比如民航公司、建築公司、或者卡拉OK娛樂公司,他們的盈虧平衡計算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差別。對於一個國營企業而言,管理人員的數量是上級給定的一個數量,企業沒有權力辭退,他們的工資也是固定不變的,那麼一年支付給這些人員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就是固定費用;再比如,對於一個個人開辦的小食雜店而言,它的水費、電費、人員的工資,基本上都是固定不變的。
還有,對一些從事個體經營的業主而言,我們還要考慮到機會成本,因為他們如果不自己開店,他們還可以到外麵去上班,我們權且把他們當作自己為自己打工,所以這個成本是不能忽略的。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劉剛夫妻兩個開了一個賣軸承的五金店,房租一年是1萬元,電費一年是500元,一年的交通費用是1500元,一年的稅金是2500元,劉剛開如果不在這裏開店而到外麵上班,他的年薪大約是2萬元,也就是說劉剛自己開店的機會成本是2萬元,而他妻子在這裏開店的機會成本大約是1萬元,假設銷售利潤是20%,那麼,劉剛的這個五金店一年的銷售額達到多少的時候,他才可以實現盈虧平衡呢?
我們根據上麵的基本公式進行計算:
銷售單價*年產量=年固定成本+單位可變成本*年產量
這裏我們還要將公式稍微變化一下,因為對一個銷售企業而言,並不能按著每件產品的單價和產量來計算銷售收入了,而是根據銷售額和銷售利潤率來計算總利潤,因此對上麵的這個具體的例子而言,公式就變成了這樣:銷售利潤=固定成本。
所以,銷售額*單位銷售利潤=固定費用,銷售額=固定費用/單位銷售利潤。
銷售額=(10000+500+1500+2500+20000+10000)/20%=204500元
劉剛一年至少要銷售20萬以上才能夠保本,如果低於這個數,他就要虧損。通過這個計算我們知道了,計算盈虧平衡點其實很簡單,無論你是什麼樣的企業,你隻要根據自己具體的情況,將公式做一個變形就可以了,隻要記住最最重要的一條就行了:
盈虧平衡的時候,總利潤等於總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