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北京建都850年遐想(2 / 3)

明朝皇帝朱棣決定由南京遷都北京(首次出現北京這個名稱,今年也恰逢600周年),用十多年時間,參照南京宮殿規製,將元大都改建為紫禁、皇、內、外四重城。蘇州“香山幫”工匠的鼻祖蒯祥,主持設計、建造了天安門和皇宮三大殿,可謂天才的建築師。永樂年間調集數萬戶江南工匠定居北京,另有1萬多名能工巧匠輪班來北京服役,促使手工業高度發展。譬如銅胎漆裹的“景泰藍”至今還是北京的傳統工藝品。洪武年間從南方大量移民到北京郊區,加之軍戶屯墾,促進京郊農業發展,水稻田增多,菜田農藝精良,“穴地籠火”(溫室)種植,冬天也能上市多種鮮菜。後人稱“自古種菜如繡花”。豐台一帶有了專業花農,是今日花鄉之始。

太醫李時珍著有《本草綱目》。科學家徐光啟長期在京任職,著有《農政全書》,並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譯了數學名著《幾何原本》。

大慧寺的塑像,法海寺壁畫,智化寺雕刻,真覺(五塔)寺浮雕,都是明代藝術珍品。四大《金瓶梅》、《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和短篇小說集“三言”、“二拍”的創作、評論、刻印,都與北京密切相關,是明清小說的重要著作。

滿族入主中原,清朝以北京為京師的時間最長,影響也大。“康乾盛世”的軍功、版圖、經濟、文化都達到了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尤其是實行民族團結和尊重宗教的政策,佛教和喇嘛教,伊斯蘭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寺廟觀堂遍布京師,彼此和睦相處,影響全國,意義深遠。康熙皇帝曾下令:永不再建長城。曆代王朝修建1800餘年的防禦工事萬裏長城從此變為“內牆”文物和曆史景觀。連片興建圓明園、清漪園等“三山五園”,造就了舉世聞名的大型皇家園林區。

最初進關的滿人僅60萬,要統治全國,南征北戰,包括平定“三藩”,收複台灣,抗擊沙俄,兵力嚴重不足,因此必須團結依靠漢族和各兄弟民族,同時規定“八旗子弟”不準經商、務工、務農等“五不準”,隻準從軍習武充當“親兵”;而且劃定京師內城為“旗人”居住區(乾隆年間才有所改變)。這一特殊政策,影響到晚清“八旗子弟”吃慣了皇糧,遊手好閑,走向腐敗。也使得漢族文人,商家,藝人,全都聚居外城,形成了前門外繁華的商業區和宣武門南文化區。

“宣南文化”在京華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清朝沿用科舉製,三年一試,全國各地上萬名舉人來京師參加會考,大多住在宣南。京師有會館(同鄉會)400多處,絕大部分在宣南,全國各地進京趕考、經商、謀官、議事的人士常住會館,諸如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魯迅,都曾住在宣南的會館裏,連孫中山召開國民黨成立大會也是在湖廣會館。人們經常交流文化信息,這在交通和通訊不便的年代非常重要。文化交流,開闊視野,活躍思想,形成了獨特的宣南“會館文化”。清朝進京趕考的舉人學子,累計不下百萬人次,他們考前考後都要讀書呀,因而在宣南造就了全國最大的書市。編纂《康熙字典》、《四庫全書》和《古今圖書集成》等萬卷類書,需用大量原始資料,也吸引了各地書商彙集宣南,到光緒年間琉璃廠文化街已有200多家書店,梁啟超說:“琉璃廠,近代的圖書館也。”清朝共會試114科,有進士26000餘人(明朝78科,進士23000餘人),許多留京做官,百位狀元大多留京,家住宣南,使這裏成為文人薈萃之地。宣南還是梨園之鄉,京劇科班和表演藝術家“四大須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都住在這裏,後來梅蘭芳、蕭長華等教育家主辦的戲曲院校,也在這裏培養了上千名藝術人才。天橋是民俗文藝集萃之地,侯寶林、新鳳霞等許多著名藝術家由此發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