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虎究竟是什麼關係?20年前,有學者剛提出“老虎是人類的朋友”時,某位主管幹部就搖頭:“這口號不行,老虎吃人哪!”且不要嘲笑他,這位幹部的認識水平比陽穀縣令高得多,他是反對打虎的。其實,兩千多年前,中國先哲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個“天”,就是大自然,人類和萬物都是大自然和諧的組成部分。現代中外學者十分重視“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個世紀末,聯合國在裏約熱內盧召開的世界環境大會,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隻有切實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經濟建設和人類文明才有可能持續發展。這個理論來之不易啊,是人類進入工業社會以來經過千萬次慘痛教訓,才達成的共識。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定為我們的基本國策。國家陸續製訂許多法律法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大氣、森林、江河湖海、濕地、野生動物,禁止藥用虎骨、犀角……有療效也不準用!2002年是農曆虎年,吉林省蛟河地區野生的東北虎吃了農家4頭耕牛,因為國家有保護野生動物法,農民沒有傷害老虎,而是由政府補償3800元損失費。我到過這個一帶,正是《林海雪原》描繪過的奶頭山、威虎嶺和楊子榮“打虎上山”之地,哈,事隔54年,人與虎的關係發生了多大變化呀。
中國的虎文化有了新內容:拯救老虎。現存的東北虎還有幾百隻,大部分是在野生動物園保護和繁殖的,一隻成年虎一天要吃10斤牛肉、4隻雞和10個雞蛋,花銷不菲,遊客買單,還須國家和誌士仁人捐助。也曾作過“放虎歸山”的試驗,可惜山裏的野豬、野鹿早已獵盡,你讓老虎吃什麼呢?加之這些動物園裏出身的老虎已不具備捕食本領,無能充當“山大王”,每到“開飯”時間就回到“家門口”等候主人喂食。嗚呼,其八麵威風喪盡,已蛻化為寵物大貓了。
因此便有了“老虎野化”課題。北京的女大學生全莉,從小愛貓,出國後在時裝界事業有成,愛屋及烏,於2000年起相繼在英國、美國、香港創立“拯救中國虎國際基金會”,旨在搶救瀕臨滅絕的“虎之正宗”華南虎。此事理所當然地得到中國國家林業局和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的大力支持。第一步就是野化訓練。全莉女士遍訪非洲野生動物保護區,並在南非租用500公頃動物多樣化、有完整“食物鏈”的生態保護區和聘請動物保護專家指導“中國團隊”,於2003年將出生於上海動物園的兩隻小華南虎空運到比勒陀利亞,開始了這項“係統工程”。所謂“係統”,您瞧,這兩隻小虎隻吃牛肉,餓得東倒西歪也不吃雞,更不會捕雞……現在它們已經學會捕食小動物了,待到能夠捕食大動物,再運回國內。與此同時,中外專家正在四川、湖南、江西、福建選擇和考察7處野生動物保護區,除了麵積、森林、管理水平之外,還要引入(補足)多種動物,形成自然的“食物鏈條”,然後才能“放虎歸山”。
我不厭其詳地描述“老虎野化”工程,是想說明,大自然創造一個物種,需要幾百萬年乃至更長的時間,而人類正在每小時消滅一個物種。現在我們總算變得明智了,下大力量保護搶救丹頂鶴、揚子鱷、大熊貓、白鰭豚、金絲猴、藏羚羊、野駱駝、麋鹿、銀杏、雪蓮、中國虎……步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先進文化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