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
弘一法師,俗名李叔同, 1880年生於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圓寂於泉州。他是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我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我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 5歲喪父,在母親的扶養下成長。1901年入南洋公學,受業於蔡元培。1905年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美術學校攻油畫,同時學習音樂,並與留日的曾孝穀、歐陽予倩、謝杭白等創辦《春柳劇社》,演出話劇《茶花女》、《黑奴籲天錄》、《新蝶夢》等,是我國話劇運動創始人之一。
1910年,李叔同回國,任天津北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圖案科主任教員。翌年任上海城東女學音樂教員。1912年任《太平洋報》文藝編輯,兼管副刊及廣告,並同柳亞子發起組織文美會,主編《文美雜誌》。同年10月《太平洋報》停刊,應聘任浙江兩級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
1915年,任南京高等師範美術主任教習。在教學中他提倡寫生,開始使用人體模特,並在學生中組織洋畫研究會、樂石社、寧社,倡導美育。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為僧,稱遊溫州、新城貝山、普陀、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講律,並從事佛學南山律的撰著,另據餘秋雨《廟宇》,李叔同曾經居於五磊寺。
抗日戰爭爆發後,多次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念佛”的口號,說“吾人所吃的是中華之粟,所飲的是溫陵之水,身為佛子,於此之時不能共紓困難於萬一”等語,表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
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麵均有創造性發展。
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曆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盡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裏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八大山人筆下的白眼八哥形象,諷刺的意味是顯而易見的,他的畫作實在是一種發泄,是入世的,並未超然。比之他們,弘一逃禪來得徹底,他皈依自心,超然塵外,要為律宗的即修為佛而獻身,是一名純粹的佛教大家。
書法是李叔同畢生的愛好,青年時致力於臨碑。他的書法作品有《遊藝》、《勇猛精進》等。出家前的書體秀麗、挺健而瀟灑;出家後則漸變為超逸、淡冶,晚年之作,愈加謹嚴、明淨、平易、安詳。
李叔同的篆刻藝術,上追秦漢,近學皖派、浙派、西泠八家和吳熙載等,氣息古厚,衝淡質樸,自辟蹊徑。有《李廬印譜》、《晚清空印聚》存世。李叔同創作的《送別》也廣為傳唱。
在我國近百年文化發展史中,弘一大師李叔同是學術界公認的通才和奇才,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他最早將西方油畫、鋼琴、話劇等引入國內,且以擅書法、工詩詞、通丹青、達音律、精金石、善演藝而馳名於世。
●淨如法師
淨如,俗姓李,名子揚,出家後法名淨如,號豁諦,又號乘來。他是山西省應城縣寨子村人, 1905年出生。
淨如家世務農,祖父清升公,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樂善好施,是他們家鄉寺院的護法居士。每年農田耕作所入,半數以上布施到寺廟中。淨如的父親李景城也信佛教,淨如兄弟4人,受家庭的影響,都從小拜佛,其中以淨如最為虔誠。
他幼年常隨祖父到寺廟中,使他對出家生活十分向往。幼年在村子裏的私塾讀書,由啟蒙的《三字經》、《百家姓》,讀到《論語》、《孟子》。年長之後,隨同父兄下田耕作,但心中時有出家之想。
1928年,淨如23歲,因緣成熟,他到上海法藏寺,禮機緣老和尚為師,剃度出家。翌年,到南京句容寶華山受具足戒。繼而到寧波四明觀宗寺,入弘化學社,學習天台教觀。在學社中,與由新加坡回國的慧僧法師同學,兩人意氣相投,互相切磋,使淨如在學識上很有進步。
在觀宗寺學習兩年, 1931年,他到福州鼓山湧泉寺,參謁虛稱老和尚。時慈舟法師應虛稱老和尚之請,在湧泉寺開辦法界學院,開學時,淨如也蒙老和尚允準,入法界學院受學,和圓拙、夢參、仁化及後來在台灣基隆創建十方大覺禪寺的靈源都是同學。
慈舟法師在學院中講《楞嚴經》,淨如學習用功,於《楞嚴經》深有心得,當時有“淨楞嚴”之雅稱。
1936年,他由陝西渡黃河入山西,北上朝禮五台山。在五台山他掛單於廣濟茅篷,並擔任執事。
這時廣濟茅篷住持是曾入藏求法的能海法師,茅篷第三代的前任方丈廣慧老和尚經理外緣。能海法師領眾薰修戒定,禪堂坐禪修觀,念誦堂分觀誦與講誦,講經時二堂合聽。淨如隨眾聽講獲益匪淺。
他在茅篷初任維那,繼任知客,後來與壽冶、本煥、法度諸法師,由廣濟茅篷第三代方丈廣慧老和尚傳法,收為廣濟茅篷第四代法子。
1937年,能海法師在太原講經,7月間“蘆溝橋事變”,抗戰爆發,後來能海法師帶了一批弟子回四川去, 1939年由壽冶法師繼任廣濟茅篷住持,淨師也到北台頂任監院。至1947年,壽冶法師辭卸廣濟茅篷住持,南下回上海,廣濟茅篷住持由淨師接任。
他在茅篷中先後為大眾講《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等大乘經典。
1949年新中國成立,五台山偏遠之地,一時之間尚未受到影響,他仍住持茅篷,講經說法如故。
●虛稱禪師
虛稱禪師,俗姓蕭,祖籍湖南湘鄉縣。在現代佛教史上,堅持苦行長達百餘年,曆坐15個道場,重興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五宗,法嗣信徒達數百萬眾的高僧,唯有禪宗泰鬥之譽的虛稱。
1804年7月30日,虛稱降生於福建泉州府幕僚官邸。他自幼即厭葷食,性喜恬淡。16歲,曾隻身欲往南嶽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後來又被父親強徙至福州。
至1858年,偕從弟潛至鼓山湧泉寺,投常淵開坐下出家,取法名古嚴,又名演澈,法號德清,即虔心奉佛,誦讀經書,習學儀規。次年,依妙蓮受具足戒。其後,為避父親追尋,隱居於山後岩洞,長達3年。
1862年,聞父已告老還鄉,始奉師命回鼓山充職事,曆任水頭、園頭、行堂等。而後,又入岩洞再習苦行,3年之後,外出朝山。到天台華頂龍泉庵,即尊融鏡之教研習經教。
1900年,北上再朝五台,行抵北京,遇戰事隨邑蹕路西行至西安後,折回上終南山,結茅蓬於獅子岩,獨修禪行。
1912年,應僧眾電請,抵滬聯絡僧界,並為代表赴寧謁孫中山先生。次年,參加籌組中華佛教總會並出席成立大會。返回滇省,主持省分會會務。
1918年,主持昆明稱棲寺修複,同時參與或主持興福寺、節竹寺、勝因寺、鬆隱寺、太華寺、普賢寺等的修複。為此艱辛操勞,長達十餘年之。至1934年,應閩省主席揚幼京等之請出任福州鼓山湧泉寺方丈。
從此,又積18年心血,全心護持祖庭。興規矩,肅寺風,頒規約,創辦佛學院,培育僧才。同時,應結外緣,多方募化,修葺寺宇,重建樓閣,添買田畝,興辦林場,弘揚農禪。數年之後,寺貌一新,名聞遐邇。期間,親自主持整理佛籍,重秘本修纂山誌。
1959年初,自感身體日漸衰弱,應繼安排有關事務,主持岑學呂寬賢重新編輯的《稱居山誌》刊印流通,親自為之撰序。師分別對真如禪寺諸職事作了交待。留下將自己身後的骨灰撒入水中,與水族結緣的遺囑後,於農曆九月十三日在稱居茅蓬內圓寂,世壽120歲。荼毗之後,得五色舍利子數百粒。
虛稱一生,誌大氣剛,悲深行苦,解行並進,嚴淨毗尼,行頭陀行,弘法演教,建樹卓著。除述及的傳承曹洞、臨濟法脈外,還應湖南寶生等之請,續溈山法第,進承興陽禪師之法,為溈仰宗第八世祖。應福建八寶山青持之請,衍法眼源流,繼良廣之後為法眼第八世祖。
虛稱在整理、保護經典文獻方麵,也多有建成樹。曾完成了十餘種著述。師圓寂之後,四眾弟子萬分悲痛,先後在江西稱居山、香港芙蓉山、稱南昆明市等處為其建立舍利塔。1991年,又在稱居山建立“虛稱和尚紀念堂”,以供人們緬懷這位現代禪宗泰鬥。
●本煥老和尚
本煥老和尚,俗姓張,名鳳珊,學名誌山,法名本煥,湖北省小新州縣張灣人。弘法寺方丈本煥禪師一百多歲。
1907年出生於四代務農之家,母親彭氏卻是當地望族大閨秀,勤勞賢淑,善於教育兒女。鳳珊排行第四,上有一位姐姐、兩位兄長,下有弟妹各一。雖家境貧困,父母仍咬緊牙根,供鳳珊讀六年私塾。
7歲就讀時,父母為他取了個學名“誌山”,想讓這個聰明的兒子讀書識字,光耀山村門庭。豈料,當小誌山讀到第四年時,父親去世了,母親和兄長艱難的供他繼續讀書。
讀完六年私塾,他通文達理,人稱“小先生”,可是家境太窮困了,大姐已出嫁,兄長常年在外跑生意,弟妹夭折了,家裏隻剩母子倆相依為命了。
自小就養成勤勞、憨厚、純樸的優良品德。母親晚年奉齋信佛,店裏供著菩薩像,誌山也去拜佛,她經常叫誌山讀經書。
久而久之,誌山受到佛的潛移默化,明白學佛可以“端正行為,澄清妄念,轉迷為悟,明心見性”。想起自己學名不是要誌在山麼,就回去跟母親、兄長商量,要出家,雖遭反對,卻立意出家。
23歲那年,誌山徑直到鎮上的報恩寺出家,傳聖和尚高興的說:“我早看也看出你與佛有緣,今天你果然出家了,說明你有佛緣,成熟了。”遂收為徒弟,法號本幻,後來覺得此徒悟性高,慧根煥發,必能濟惠眾生,又改名為本煥。
1930年出家,出自我國現代兩位佛教宗師來果禪師與虛稱法師的宗門下,先後在揚州高旻寺、五台山碧山寺、韶關南華寺、廣州光孝寺、深圳弘法寺等眾多佛教名寺修行、弘揚佛法。南禪臨濟宗第四十四代傳人。被尊為佛門泰鬥。
任深圳弘法寺和南雄蓮開寺方丈,同時還擔任韶關丹霞山別傳寺、南雄大雄禪寺、湖北省新洲報恩寺、浠水門方山寺和黃梅四祖正覺寺的方丈,是中國佛教協會谘議委員會主席,湖北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廣東省佛教協會名譽副會長,深圳市佛教協會會長,韶關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曾當選為廣東省政協委員、深圳市政協二屆委員和廣東省仁化縣政協副主席。
寫有《楞嚴經》10卷、《地藏經》3卷、《金剛經》、《普賢菩薩行原品》等20卷經文。
●會泉法師
釋會泉,俗家姓張名侃,出家後法名明性,別號印月,字會泉,自署華滿,晚年自稱蓮生道人。他是福建同安縣人。1874年出生於同安縣小西門鄉。
1892年,會泉年19歲,投入廈門虎溪岩,依溫善和尚剃度出家。翌年於漳州龍溪南山的崇福寺,禮佛學老和尚受具足戒,與轉道和尚同壇。
會泉以戒法為僧伽的規範,遂依止堂頭佛乘老和尚學律,複不時到南普陀寺向喜參和尚請益,學業乃日有長進。會泉21歲時,出外行腳參訪。
1900年,朝禮九華山,禮地藏王菩薩真身,發弘誓願,以地藏王菩薩不畏苦趣的精神,弘法度眾。是年夏天重回寧波天童寺,再聽智通老和尚講《楞嚴經》,受到老和尚青睞,為老和尚入室弟子。
1910年,會師37歲時,他於虎溪岩創辦了“虎溪蓮社”,提倡禪淨雙修。1911年秋,朝禮五台山禮文殊菩薩道場。返回途中,經寧波接待寺,與圓瑛、太虛二位法師見麵,共同討論如何振興中國佛教。
1912年,應台灣佛教人士的邀請,乘船到了台灣,與佛教界人士見麵。並在基隆月眉山靈泉寺開講《金剛經》。
當時台灣名僧善慧、心源、德融等,都在座下聽講。靈泉寺安排了一個14歲的男童作為會公臨時侍者,這個男童就是後來台灣大學名教授、佛教學者李添春居士。會師是最早受請到台灣講經的高僧,開台灣佛教法運的風氣。
1929年夏,會師在石井慧月精舍,講《大乘起信論》,並撰寫了《大乘起信論科注》。19年受請出任南安碧稱岩住持,他並沒有移錫碧稱岩,隻是委派弟子到碧稱去照應。
1936年,南普陀寺原任住持常惺法師任滿辭位,兩序大眾推舉會公繼任,他二度出任南普陀寺住持,是為第五屆方丈。日寇侵華戰爭開始,日寇特務以會公在地方眾望所歸,威脅他出任偽職,會公不從,避居鼓浪嶼,繼而乘隙登輪到了香港,由香港轉赴新加坡,駐錫龍山寺。
1940年,太虛大師率團訪問東南亞佛教國家及印度、錫蘭,回程中途經吉隆坡,4月3日抵檳榔嶼,與會公在極樂寺見麵。兩年之後,在檳城舍報歸西,世壽70歲。
會公的著作有《大乘起信論科注》、《金剛經講義》、《阿彌陀經集講》、《普門品講義》、《佛學常識易知錄》等多種行世。
●來果禪師
來果禪師,俗家姓劉名永理,字福庭。出家後法名妙樹,字來果,號淨如。湖北省黃岡縣人,生於1881年。
來果禪師與虛稱老和尚,同為近代宗門碩德,共負時望。虛稱老和尚年長於來果,弘化於南方;來果禪師的法緣在大江南北,而弘化於江南。
來果具宿慧,乘願再來,幼年時即道心堅決,24歲出家,參訪普陀,駐足金山,潛修終南,為臨濟正宗法脈。
他生平以弘法悟道為己任,宗說兼通,普接三根,棒喝雙舉,鍾鼓交參。領眾30年,未嚐少懈。1953年在上海圓寂。
●袁煥仙居士
袁煥仙先生,號世傑, 1887年,出生於鹽亭龍顧井。少聰穎,博學強記,13歲應童子試,名列前茅,聞名鄉裏。
1912年畢業於四川法政學堂,1917年出任越雋縣知事,參加護法戰爭。40歲時辭軍政要職,稱遊諸方叢林,參訪大德。
1943年,傅真吾、蕭靜軒、朱叔癡、賈題韜諸先生在四川發起成立維摩精舍,恭延袁煥仙先生主法。
1947年赴台灣講學,當地善知識挽留先生留台宏法,固辭而回。1966年辭世,壽80歲。
四、當代高僧
禪宗以最佳的中國化形式濃縮了印度佛學的精髓,適應了我國本土文化,自中唐以來,成為我國佛教的主流和代表,並點化了我國本土儒道兩家之學,催生出明末理學和宋元新道教,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在20世紀初以來的我國佛教複興運動中,許多的僧俗大德,以振興禪宗、重振唐宋禪風為己任,使衰微已久的禪宗重現生機。當代禪宗沿著他們開辟的道路繼續行進,並走向西方世界。
●廣欽老和尚
廣欽,法名照敬,派名廣欽,俗家姓黃,福建惠安人, 1892年12月26日出生,20歲在泉州承天寺出家。1986年2月13日,廣欽老和尚圓寂,享年95歲。
老和尚一生沒有著作,圓寂後,弟子們把他平時的訓誡,輯為《廣欽老和尚方便開示錄》。
有一次,有些皈依的弟子去聽演講,認為講演的法師有影射批評老和尚的意思,就打抱不平上山報告老和尚,不料老和尚當下非但毫無慍意,反而要上來報告的弟子去懺悔“誤會講演法師”的過失,並替那位法師解釋其言辭的佛法含意,告誡弟子假如今天人家指名道姓罵我們,尚要誠懇感謝,何況人家沒指名!
老人家還嚴肅曉以“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的大義,他讚那位法師“能在花花世界度眾生,實是菩薩”,並自謙說:“我還不敢去呢!”老和尚的功夫非我們能測,但一些日常突發的瑣事中所顯示的胸襟,每每令末學感動不已!
老和尚最令人震撼,最偉大的“神通”是他的忍辱功夫,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當年他由深山回到大陸承天禪寺,須發皆長,宛如山人,無人認得他,經過表明才知究竟。而過了一段時間,寺中當家師和殿主為了考驗他的功夫,故意把功德箱的錢財藏起來,然後對他表疑。
於是舉寺認他為賊,數月白眼惡言交加,而他如沐春風如飲甘露,安然自在。
他不求名聞利養,而因為是真操實踐,更令人心服。有一次有位新聞記者上山勒索,向老和尚威脅說:“我的筆是很厲害的,假如不給錢,就把你登一篇!”
老和尚隻安然道:“盡管登上去,隨你怎麼寫,我不要人家恭敬,人家恭敬我,我要天天念大悲咒加持大悲水;人家不恭敬我,我正好靜靜念阿彌陀佛。”這位記者也隻好感歎老和尚不同凡響,真是“事到無心皆可樂,人到無求品自高”。
另外,關於廣欽的佛教神通與傳說相當多,例如傳說他1947年至1964年於台多次入定,並於修行期間僅以山林野生水果果腹,未嚐食其它種類食物。因此,台灣民間有“果子師”的閩語尊稱。
1986年,他以96歲高齡去世於他一手創辦的承天禪寺裏,去世前兩天仍於該寺從事佛教宣揚活動。
●寬霖法師
寬霖法師(1905~1999)俗家姓王,名天順,四川省新都縣人,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歲次乙巳的四月二十八日生。中國十大高僧之一。
生前為四川成都文殊院方丈,並擔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及成都市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四川省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等職務。
1999年6月8日,寬霖老法師世緣告盡,在成都文殊院圓寂,世壽95歲,戒臘80夏。
●遍能法師
遍能法師,法名宏善,號遍能,俗名許旨光。
1920年4月由母親陪伴在樂山市的烏尤寺正式出家,曾師從蜀中名儒趙熙研習文史書法,1923年在成都文殊院受具足戒,1924年入四川佛學院讀書,後順江而下,稱遊參學。1928年任川東佛學院監學,1930年到北京,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柏林佛學院插班學習。
兩年後返回四川,追隨太虛大師興辦佛學院校,1932年任重慶世界佛學苑漢藏教理院佛學講師、教務主任,1935年任重慶華岩佛學院教務主任。1938年回樂山任樂山烏尤寺方丈。
遍能法師壯年出遊,內明外論,廣覽博究。開始在重慶市的縉稱寺的漢藏教理院監學、教務主任,繼在重慶市的華岩寺佛學院教務主任兼講師,後又回到樂山,為峨眉山僧尼二眾辦佛學院,培養僧才。
恢複四川佛學院,把當年昌圓老法師創辦的四川佛學院的教育精神,繼續發揚廣大。樂山縣佛教會理事長,中國佛教會理事,峨眉山的洗象池方丈。
1949年後,遍能法師曆任烏尤寺方丈,樂山市的佛教協會會長,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佛教協會秘書長、副會長,四川尼眾佛學院教務長,1988年任新都寶光寺方丈,峨眉山佛教協會名譽會長,四川省人大代表。
遍能法師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孜孜以求僧才輩出,為後繼有人,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勤學不倦,飽讀儒術、精通詩文、擅長於詩賦辭章,尢善書法。著有《烏尢寺楹聯集釋》、《淩稱烏尢史略》。
遍能法師博覽經史,兼通諸子百家,國學功底深厚;佛學造詣頗深,對小乘法相《俱舍論》極有研究;一生踐行太虛大師、印順法師、趙樸初居士的人間佛教思想;精通古典詩文,書法獨具一格。
遍能法師於1997年2月4日在樂山烏尤寺安祥圓寂,世壽91歲。
在近80年的奉佛生涯中,遍能法師嚴持淨戒,依教奉行,道心堅定,獨立特行,一身正氣,甘守清貧,以他的行願、懿德和人格、學識贏得了教內廣泛的擁戴和社會各界的普遍崇敬。
2001年4月由《巴蜀書社》出版發行了由遍能法師的學生劉學文居士所著的《遍能法師傳》,得到了僧俗的高度評價。
●妙湛老和尚
妙湛法師,遼寧丹東人。生前任中國佛教協會谘議委員會副主席,福建省佛教協會會長、名譽會長,廈門市佛教協會會長,閩南佛學院和福建佛學院院長,南普陀寺、鼓山湧泉寺、武夷山永樂禪寺方丈。
法師 1939 年於鳳城雙泉寺依進修老和尚出家,同年 10 月於北京拈花寺受具足戒, 1940 年到青島佛學院深造,1942 年到揚州高旻寺親近來果禪師,1957 年住錫廈門南普陀寺,直至 1995 年圓寂,時年 86 歲。
宗教政策開放後,妙湛法師積極維護佛教的合法權益,維修寺院。廈門的佛教寺院,如普光寺、鴻山寺、虎溪岩寺、萬石蓮寺、天界寺等逐步得到恢複和重建,特別是南普陀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經過15年的辛苦創業,南普陀寺麵貌一新,雄偉壯觀,遠遠超過從前的規模,為廈門特區建設和佛教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妙湛法師不僅致力於修複廈門的佛教寺院,而且還為鼓山湧泉寺、武夷山永樂禪寺、寧德支提寺、西安淨業寺、閩東支提寺支提山公路等修建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為紹隆佛種、續佛慧命,妙湛法師一方麵維修寺院,一方麵努力培養佛教接班人。1981 年春,複辦了由弘一律師和瑞今法師創辦的佛教養正院,聘請了四川、安徽、上海、浙江等地的法師和居士來任教。
1994 年,大陸第一所佛教慈善機構南普陀寺慈善事業基金會成立後,在妙老的領導下,本著愛國愛教、慈悲濟世的宗旨,廣集大眾的力量和善心,以出世的無私精神,做入世的利生事業,在賑災救災、扶危濟困、救死扶傷、助學助教、放生護生、印輯結緣等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在海內外佛教界享有盛譽。
妙湛法師在愛國愛教、管理寺院的同時,還做海內外聯誼工作。他曾經多次應邀到香港、新加坡、美國、泰國等國家和地區弘法。如1987 年去美國加州參加萬佛城的水陸盛會,1990 年去新加坡參加宏船老法師的追悼法會,1994 年參加中國佛協訪問團護送佛牙舍利到泰國巡禮等。
妙老平常待人熱忱,和藹慈祥,無論何方客人,都是一視同仁。妙湛法師一生為祖國、為人民、為佛教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他在臨終之際留下“勿忘世上苦人多”的遺訓。
●真禪法師
真禪法師,江蘇東台人。字妙悟,別號昌悟。6歲從淨修法師出家,15歲受具足戒。先後就讀於東台三昧、焦山定慧、鎮江竹林等寺之佛學院及南京華嚴師範學院。
曆任竹林寺、上海玉佛寺和靜安寺住持,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佛學院院長、上海佛教協會會長等職務。多次應邀至海外弘法,足跡遍及香港、西藏、印度、泰國、日本,美國等。為增進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在文化交流和慈善事業等方麵都作出了卓越貢獻。
1980年以後的十餘年間,真老擔任許多職務,如上海佛學院院長、上海佛協會長,上海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協副會長等。但他在百忙之中不廢著述,晚年著有《玉佛丈室集》第一集至第七集,及其他著作多種。
1995年12月1日圓寂,世壽80歲。
●安上法師
安上法師,俗姓楊,名向晨,遼寧綏中人。1945年高台鄉青龍寺出家,1947年在沈陽萬壽寺受具足戒。為尋求人生真諦,他輾轉南北,曆經艱辛,曾依止能海上師學戒受法。
1952年來到江南佛教聖地靈岩山寺,1959年被選送中國佛學院深造。
他學識淵博,才智超人,極具組織能力,曾應邀海內外眾多重大法會現場主持,被譽為“全國總知客”。
在頻繁的接待和出訪中,弘傳了祖國悠久的佛教文化,增進了海內外佛教界的友誼和交流,為世界和平與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經過多年苦心籌備,創辦了“戒幢佛學研究所”,為寺院培育現代僧才譜寫了新的篇章。
安上法師曆任中國佛協常務理事,江蘇省和蘇州市佛協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佛學院靈岩山和棲霞山兩分院副院長,蘇州西園戒幢律寺方丈。
1997年9月28日於西園寺圓寂,享年70。安上法師愛國愛教,弘法利生,把畢生的精力獻給了祖國的佛教事業。他是我國當代高僧大德,他的光輝業績和崇高精神,將永載佛教史冊。
●清定上師
清定上師,俗名鄭全山,出生於浙江三門。他是當代我國佛教的一名德高望重的僧人,對宏揚佛法有著重要的貢獻。
鄭全山出生的家族是一個世代信仰佛教家庭,從小接觸佛教思想。1920年,畢業於廣州大學哲學係。
在1941年5月3日前往重慶慈稱寺,皈依澄上師出家,12月17日,到成都昭覺寺依慧和尚受具足戒。
清定上師得戒後,靜住經樓,博聞強識,編習經律論三藏。1942年,能海上師從西藏學法歸來,由寶光寺方丈貫一大和尚介紹與清定上師相識,清定上師在文殊院聽能海上師講解《菩提道次第》,聽後,決定依止能海上師學修密宗,隨侍能海上師去寶光寺聽講比丘戒。
同年4月,清定上師隨能海上師前往近慈寺結夏安居。有一天,清定上師在聽完能海上師講解的上師無上供養觀行法及比丘戒後,在能海麵前發願:“皈依上師三寶尊,正法久住我發心,世世出家修淨戒,自他佛道穩速成。廣建三寶轉法輪,眾生苦我代受,善根利樂施有情,一一令發菩提心。”
能海上師聽後,一句一句為清定上師印證,並囑咐每日誦念此願,行願無盡,即身成佛。
1980年,清定上師由中國佛教協會介紹往天台山國清寺宏揚佛法。在1984年,清定上師應成都石經寺僧人邀請前往石經寺任首座。
1986年,那一年已經84歲的清定上師前往昭覺寺,發深宏大願,承擔提振道風,培植僧材,重輝祖庭的曆史重任,重建昭覺寺大雄寶殿。
●仁德法師
仁德法師,俗名李德海,江蘇泰縣人。曾任安徽省佛教協會會長,九華山佛教協會會長。
1939年在江蘇泰縣泰蔚寺出家,1940年起,先後在江蘇泰縣隆重昌庵、泰州複興庵、青龍庵參學。1948年在南京武台山、江蘇居稱山等地參學。
1957年後,住九華山九子岩。1962年後,任九華山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副會長、會長。1986年10月,榮任祇園寺方丈,這是該寺由世襲製改為選賢製後的第一位方丈。他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
2001年8月23日8時22分,仁德法師在九華山圓寂。
●茗山法師
茗山法師在湖南南嶽、衡陽、來陽、祁陽、寧鄉以及長沙等地,辦理佛教會會務,創辦佛學講習所,及出任過衡陽、來陽、寧鄉一帶的寺院的住持。
1945年抗戰勝利,四六年初夏茗山法師返回焦山定慧寺,擔任焦山定慧寺監院,兼佛學院教務主任,主編院刊《中流》月刊。《中流》月刊發行及於日本及東南亞一帶,影響頗大。
1947年春,茗山法師出席中國佛教會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佛教會理事。
1951年出任定慧寺第九十八代方丈。當時政府的政策,寺廟田地收歸國有,出家人都要勞動生產。茗山法師為配合政策,率領常住在保留地上耕田種樹,名之說“農禪合一”,事實上是以做工換取口糧。
1982年的11月15日,茗山法師以焦山定慧寺方丈的身分,兼任南京棲霞山寺方丈,晉山典禮與僧伽培訓班開學典禮同時舉行,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及副會長正果法師等,都由北京趕來參加此一盛典。
茗山老法師先後出國訪問過香港、泰國、美國、台灣、斯裏蘭卡、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他於1981年春應邀赴港講經,聽眾逾千,座無虛席。
1989年,茗山法師參加“中國佛教協會赴美國弘法團”,到美國三藩市萬佛城,參加了三壇大戒傳戒法會,參觀並訪問了洛杉磯的西來寺等寺院。1994年春夏間,81歲的茗山老法師到台灣講經、傳戒、達53天。他在台灣看望了闊別了57載,早年在武昌的世界佛學苑研究班的老學長,高齡89歲的印順法師。
茗山老法師到斯裏蘭卡參觀訪問,受到該國總統的接見。同年12月,老法師應邀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開講《阿彌陀經》。1996年春夏間出訪日本,到東京大阪、名古屋等7座城市參觀了13處寺廟,受到隆重接待。同年12月,再次受請飛抵新加坡,為該國廣大佛教徒、居士開講《華嚴經》,在新加坡再次引起了轟動。
茗山法師於1980年冬,當選為中國佛協常務理事。1993年秋,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1994年6月,當選為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老法師晚年,除了擔任定慧寺、棲霞寺兩大名刹方丈外,還兼任著律宗第一名山、寶華山隆昌寺的方丈。
1992年,老法師不顧年邁體弱,9月12日至10月5日,在隆昌寺恢複中斷了35年的傳戒大典,戒子近千人,老法師擔任得戒和尚。
老法師晚年駐錫焦山定慧寺,他佛學造詣高深,精詩文、擅書法,著有《茗山文集》行世。此外尚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義》、《彌勒上生經講義》等流通。
茗山法師於2001年6月1日下午5時50分圓寂。世壽88歲。
●明暘法師
明暘法師,曾用名日新。福建閩候人。曾任中國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全國政協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上海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廣濟寺、上海龍華寺、寧波天童寺、福州西禪寺方丈。
1927年在寧波七塔寺出家,先後住寧波天童寺、上海圓明講堂、南洋檳城極樂寺,曾任圓明講堂當家。抗日戰爭初期,隨圓瑛法師到東南亞、香港等地講經弘教,為抗日救亡籌款。
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上海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聯合會執委,上海佛教協會副秘書長,圓瑛法師紀念堂負責人。
1979年後,任上海玉佛寺都監、座元,龍華寺方丈,圓明講堂住持,蘇州靈岩山佛學院院長,上海佛學院副院長,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上海佛教協會副會長。是第六、七、八屆中國全國政協委員,多次出訪日本、美國、香港。
1987年7月,率領北京廣濟寺、上海龍寺僧伽法務團70餘人,抵美國舊金山萬佛城,主持水陸空大法會。1993年4月,率領中國佛牙護送團到緬甸巡禮。
1993年11月,首次到台灣弘法。他編著有《圓瑛大師年譜》、《佛法概要》等書。中國國際出版社印行有他撰寫的《明暘法師海外弘法參訪記》正、續集。
1998年後,因健康衰退臥病,長期住醫院療養,經醫務人員多方精心治療,終因病情惡化,醫治無效,於2002年7月23日晚上10時50分在上海龍華寺圓寂,享年87歲。
●印順長老
印順法師,,俗名張鹿芹,浙江海寧人。1930年10月11日於福泉庵清念老和尚座下剃度,法號印順,內號盛正。旋赴天童寺受具足戒。當代著名高僧,以智慧深廣、學識淵博、著述宏富而享譽當今世界。
法師學優行粹,為海內外佛子所同欽。1967年,中華學術院授導師以該院“哲士”榮銜。1973年,日本大正大學也因導師《中國禪宗史》一書之創見,而授予博士學位。
導師於年輕時,曾追隨太虛大師辦學。來台後曆任善導寺、福嚴精舍、慧日講堂、妙稱蘭若住持及導師,暨福嚴佛學院、華雨精舍、妙稱講堂導師。並多次前往國外弘法。
數十年來著述研學,不遺餘力。撰書數十種,蜚聲士林。晚近钜著頻出,尤為海內外學界所推重。其於印度佛學之厘清與判攝,於中國禪宗史之疏解,見解獨到,迥異流俗。
●昌明法師
昌明法師,俗名曹誌秀。湖北枝江人。1935年於彌陀寺出家,並於該寺受具足戒。1924年妙德法師向其傳慈、法、輪、明四字法。1936年開始徒步參學,朝山訪聖。抗戰爆發後,先後在湘桂各大叢林參修,並在衡陽羅漢寺法光佛學院攻讀3年。
1943年駐桂林祝聖寺,參研紅花研究社,其間兩度參加太虛法師組建的抗戰僧伽救護隊。1950年至1954年,蟬任彌陀寺兩屆方丈。1957年在中國佛學院研究部研習兩年。
1979年出任歸元寺方丈,被選為湖北省和武漢市佛教協會會長,1980年後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武漢市政協常委和省人大常委。1984年創辦歸元寺僧伽培訓班。80年代後,曾代表中國佛協出訪印度、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2007年1月28日1時06分安詳圓寂,世壽90歲。
●佛源法師
佛源法師,1922年生於湖南桃江。18歲剃度出家,法名心淨,號真空。1951得虛稱法師傳承,受稱門宗法。從1953年起,繼任稱門大覺寺方丈。1990年佛源法師兼任益陽白鹿寺方丈,1991年兼任南嶽祝聖寺方丈,複任中國佛協常務理事暨谘議委員會副主席
佛源法師,虛稱老和尚入室弟子及嗣法傳人。南華禪寺兩序大眾禮請源公住持曹溪,振興祖庭。1992年5月17日隆重舉行方丈升座慶典及虛稱老和尚和唯因和尚舍利塔落成開光儀式。
其主事於南華期間,源公繼前賢未遂宏願,重修天王殿、寶林門、藏經樓,新建虛稱老和尚紀念堂、智藥三藏尊者紀念堂、卓錫泉牌坊、《六祖壇經》碑林、頭山門第一牌坊等。
1993年,韓國觀音禪院方丈、曹溪宗傳燈第七十八代傳人崇山禪師,率領本國及美國、日本、東歐南非諸國130多人專程到曹溪禮祖。
1995年佛源法師應韓國華溪寺之請,前往該寺主法傳戒。1996年又與同仁在南華禪寺舉行“禪宗世界一花第四屆法會”,是中國乃至世界禪宗曆史上第一次盛舉。
1994年,首次在曹溪啟壇傳授二部僧戒,舉行水陸法會,鐫刻佛祖道影分布供奉在法堂、六祖殿內。1996年冬,為不忘前賢大德弘揚禪宗,振興曹溪祖庭之豐功偉績,主修《新編曹溪通誌》,示囑弟子李誌真等搜集曆代諸多遺失史料。
聘請何明棟先生為主編,“將清代康熙十一年之後曹溪史實記事,與明代憨山主修,康熙十年重修之《曹溪通誌》,進行增補接續”。
1997年10月間,佛源法師率覺慧、繼賢兩位知客師,參加中國佛教協會組團赴日本出席中、日、韓佛教徒友好交流會議,佛源法師為該出訪團副團長,在曹溪南華禪寺曆史上也是空前未有的盛事。這些盛世之舉,俱出現當今國事昌盛、政通人和的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1998年,敬印《金山江天禪寺規約》、《高旻寺四寮規約》各2000冊;《禪林寶訓》、《六祖壇經講義》、《金剛經講義》各5000冊;《虛稱老和尚開示錄》10000冊、《古佛畫譜》2000冊,使法寶經典流傳法界。1999年7月,佛源老和尚退居,傳正和尚就任南華禪寺住持。
2009年2月23日晚北京時間22點36分,一代高僧,禪宗尊宿,佛門泰鬥上佛下源長老在稱門山大覺禪寺方丈寮房內安詳圓寂。享年87歲。
●聖嚴法師
聖嚴法師,1930年出生於江蘇南通縣,13歲出家,青年時期留學日本,1975年獲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
法師簡介釋聖嚴、或尊稱為聖嚴法師,法鼓山的弟子信眾尊稱為“師父”,俗名張誌德,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法鼓山創辦人。
2006年,擔任“你可以不必自殺網”代言人,勸告有意自殺的人:“多想兩分鍾,你可以不必自殺,還有許多的活路可走。”
法師曆任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美國佛教會副會長及譯經院院長,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發行佛學學報及佛學研究年刊,為輔大、政大、文大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擔任論文指導。
又創辦法鼓山國內外禪修,文教、慈善體係的人文社會大學、僧伽大學、僧團道場、基金會、中英文定期刊物。
他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他的著作之中發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過300萬冊,譯本最多的是《信心銘》,已有10種,係列冊數最多的是《寰遊自傳》及《禪修指引》,這些著述均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以教育完成關懷任務,以關懷達到教育目的。
曾因左腎惡性腫瘤,開刀將左腎割除,2006年右腎也因嚴重鈣化,腎功能嚴重惡化並引發貧血,必須洗腎,一度住進台大醫院治療,此後固定每周洗腎三次,定期回台大追蹤治療。
聖嚴法師在2008年12月31日到醫院接受定期檢查後,發現患泌尿道相關癌症,在醫護人員建議下,於2009年1月5日入住台大醫院進行治療。後於17日當天向醫院請假外出,回到農禪寺、稱來寺文化館、與北投的主題花園安排與信眾見麵。
因多年腎髒病纏身,台大醫院曾建議換腎,但聖嚴法師仍堅持不換。法鼓山一名師父說:“師父本身對生死有一定的看法,他的佛法觀念就是,腎身敗壞是一個自然的結果,不用再去做額外的事情。師父也講過說,他已經老了,換一個新的腎,其實是一種浪費。”
2009年2月3日下午4:04分於台北台大醫院圓寂,享壽80歲。
●明開法師
明開法師俗姓徐,浙江紹興人。任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佛教協會會長,蘇州西圓寺方丈。
1926年在杭州昭慶寺出家。1927年在常州天寧寺參學,1929年至1933年先後到寧波觀崇寺弘法社、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學習,1935年至1938年又到宜興海會寺閱《龍藏》、在蘇州穹隆山寺閱《砂藏》兼習禪。
1939年,山鄉盜匪橫行,逃難至蘇州各寺居住並在各處講經。1956年西圓寺住持一職由傳法製改為十方選賢製,成立寺務委員會被舉為主任委員。
1962年,恢複方丈製被舉為方丈一直至今。1977年以後先後任江蘇第四、五、六屆政協委員,1962年被舉為中國佛教協會理事,1980年起任常務理事。
●隆蓮法師
隆蓮是位富於傳奇色彩的大德高僧。她俗名遊永康,字德純、也名慈;法名隆淨、仁法、別號“文殊戒子”、“清時散人”。
1909年生於四川樂山。父遊輔國,係畢業通省師範的高材生,曾任四川省教育廳督學、靖化縣長及中學教師;祖父遊西庠是前清秀才、外祖父易曙輝是位舉人,二家均世代以教學為業。著名學者郭沫若曾是她外祖父的學生。
她生長在這樣的詩書世家中,3歲學通古詩,朗朗上口,幼承家學。自學高中數、理及文、史、哲知識。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函授學校英語專業畢業,又從一位美藉女教師學英語;再跟西藏喇嘛學習藏文。以後又學詩習畫,鑽研中醫,懸壺濟世。古典文學基礎劄實,詩詞書法造詣很深。
20世紀40年代初期,她即名噪四川省城。其尊父命參加了當時四川省政府舉辦的縣政人員、普通文官、高等文官的三場考試,均以巾幗之才,榮登榜首,故有巴蜀才女之美稱。
正當“金榜題名”,麵臨做女縣長的得意之時,為何遊永康卻拋棄紅塵,悄然遁跡空門,到成都愛道禪堂削發為尼,在晨鍾暮鼓聲中禮佛誦經半世紀,這對現代人自然是一個謎,在當時也是眾說紛紜。
隆蓮法師出家後,立即被成都蓮宗女眾院授命為佛學教師,教授佛教經典,培養佛門弟子。隆蓮法師說:“粉筆生涯,我是命中注定。”她為佛門弟子講經說法數十年,堪稱我國現代比丘尼史上第一位佛學教育大家。
1984年,我國唯一的一所國家級培養佛門女弟子的四川尼眾佛學院成立,隆蓮法師出任院長,她以出世的精神辦入世的佛教教育,弘揚“人間佛教”愛國愛教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不知做了多少艱辛的努力。
她在講授佛理時,強調佛徒要熱愛祖國。她說:“佛教精神是利益眾生,要忘我奉獻。”她在經堂親筆書寫對聯:“利己利人勤修三學,愛國愛教上報四恩。” “三學”即戒、定、慧;“四恩”是要報國土恩、大眾恩、父母恩、師長恩。這是她的教育思想,也是對學子們的戒律。
她曆任四川大學文科研究所藏文編譯助理,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副會長,成都市佛協名譽會長,省佛協副會長、會長、名譽會長,四川尼眾佛學院院長,四川省政協常委。
著有《攝大乘論疏略述》、《入中論講記》、《佛菩提心士義講記》、《三皈依觀初修略法》、《定道資糧頌講記》等。參加了《藏漢大辭典》、《世界佛教百科全書》、《四川省誌佛教篇》、《大百科全書》有關條目的編寫工作。1986年獲日本佛教傳道文化獎。
●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是吉林人,俗姓白,父富海公,一生勤儉治家,務農為業。母胡太夫人,生前茹素念佛,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好善樂施,有求必應,認為“為善最樂”。鄉裏稱讚不已,稱為活菩薩。
於戊午年三月十六日,在夜間太夫人夢見阿彌陀佛降臨,身放金光,照耀世界,震動天地。驚醒之後,異香撲息,其味非常,清澈肺腑,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不久,宣公降生人間,連哭三天三夜而止,蓋覺娑婆世界之苦不堪忍受故。
上人19歲出家,母親過世時,上人廬墓守孝三年。上人曾說他在年輕的時候,不知天高地厚,為了救人,得罪很多“山妖水怪”。上人用他赤誠的心、幫助人的心,隻要眾生誰有苦難,他就去幫他們。這是上人行俠仗義的一段時期。
上人也是用他這一種對眾生的的慈悲心和堅毅不拔的精神,影響了當時在東北很多人。上人出生的時代,對中國來說是一個苦難的時代,尤其是在日本占領的東北地區。
所以如果你們有看《上人事跡》的話,裏麵提了很多那個時代的背景。上人用慈悲的精神度化當地的人,讓他們都能信奉佛法、皈依三寶。後來上人到南華寺親近虛老,再到香港,受了虛老的法脈,成為溈仰宗的祖師。
為續佛慧命,上人從香港采到美國,極力提倡禪淨教三修的法門,打破門戶之見。規勸弟子們天天要坐禪,天天要念佛,天天要研究經典。三管齊下,才收事半功倍之效。
上人於1962年來美之後,成立中美佛教總會,又成立四大道場。在三藩市有金山禪寺,在洛杉磯有金輪寺,在萬佛城有如來寺,在西雅圖有菩提達摩中心。
為培養弘法的人才,特在萬佛城設立法界大學、培德中學、育良小學。為使佛經流通於全世界,故在萬佛城成立國際譯經學院,翻譯為英文之經典,已出版60餘部,均獲各界好評。
●紹稱法師
原籍安徽含山縣,1938年出生,19歲在江西永修縣稱居山禮上虛下稱老和尚為師剃度,同年在廣東南華寺受戒,後隨師回稱居山,跟海登法師學習楞嚴、法華等經,並隨伺恩師,數年如一日,蒙恩師嘉許授以溈仰宗第九世法牒。
信念堅固行持精嚴,表裏如一,常以楞嚴等大乘經義及祖師言行開示後學,與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成老和尚同修數十年。
經安徽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妙安老和尚三次親赴褒禪寺邀請,2006年4月紹稱老和尚赴司空山二祖道場禮祖考察。後嶽西縣主要負責同誌赴褒禪寺禮請,2006年6月,安徽省佛協正式委任紹稱老和尚為司空山二祖道場住持。
紹稱老和尚現為禪林典範江西稱居山真如禪寺首座、江蘇兜率寺首座、寶峰寺首座、高旻寺首座、香港寶蓮寺、寶林寺首座,安徽褒禪寺住持,嶽西縣佛教協會會長。2006年3月以嵩山少林寺首座身份接待俄羅斯總統普金來訪。
曾先後應邀到印度、緬甸、泰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地講經說法。